模塊式手術室更整潔易消毒維護 帶來更高質安全潔淨動手術環境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本港或海外不少過渡性房屋均以組裝合成或模塊式建築(modular construction) 技術建成,以求加強建造效率、質素及縮短建築時間,原來不只建屋,連手術室亦可以模塊拼合而成,方便手術室全生命週期管理,即由設計、組裝、維護,以至運作後的更新等,其光滑抗菌面板及嵌入式設備亦便利清潔和消毒。
不過,若要手術室保持高質量無菌潔淨狀態,室內氣密及送風系統氣流控制亦不能輕視,保持氣密令正壓氣流流向變得容易可控使室外較不潔空氣不能流入。建築工程界多年來以不同科技改進手術室通風空調系統,由昔日一般冷氣系統,到今日經高效能粒子過濾的送風,都是令手術過程更安全及防感染的關鍵之一。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上任工程師學會會長源栢樑

本港醫療設施早年已頗為先進,即使6、70年代,不少醫院尚未全面設冷氣系統,部分醫院已出現冷氣手術室。昔日手術室一般使用傳統風咀作為送風系統的出風裝置,配以「混合式通風」,送風系統設在手術枱上天花,室外新鮮空氣經調節溫度及濕度後,經過濾網系統送進內,與室內空氣混合促成整個手術室的潔淨環境。但混合式通風是把送入鮮風和室內空氣混合,並不能給予手術枱空間最理想潔淨度,因室內的屬二次空氣,較過濾後的鮮風潔淨度低。

隨著科技改進,高潔淨度手術室的過濾技術及送風設施更先進,近年普遍採用高效能粒子過濾器,空氣經過濾、透過微細孔眼的薄膜層流式手術室天花板,以層流(laminar flow)模式慢流送風進入至手術枱範圍,又稱為「置換式通風」,其特色是確保空氣需單向及慢速地由上而下流動至手術枱上特定空間,如空氣以高速流動,會將周邊潔淨度較低的二次空氣牽引進到手術枱,若有不潔物存在而接觸到患者傷口,病人會容易受到感染。

若要較具體地形容手術室內環境,筆者認為空氣流動速度有如置身國際比賽中高規格羽毛球場內,場內空氣流動速度一般控制至極慢速,因過快會帶動空氣混流影響球速及去向。另外,測試手術枱空間內風速的方法亦有巧妙之處,工程人員會在手術枱上方放出煙圈,若煙圈由上降至下仍能保持圓形狀,即說明送風系統以層流流動算是合格,故此類風速測試名為「smoke ring test」,當然還需要實測風速及檢視重要的落菌量。

近年建築技術大躍進,新科技亦有助加強手術室內的空氣潔淨度。德國曾設計出以模塊式技術興建出組合式手術室,利用有抗菌塗層不銹鋼較光滑的合成板塊,亦可加裝玻璃表面,經由墊片式作閉封接駁,以這高氣密度拼合成手術室牆身,較一般石屎牆身油漆更容易清潔及消毒,更能保持無菌狀態,手術後亦方便消毒,玻璃表面的部分可印上不同圖案或影像照片,製造良好環境氣氛。

新加坡及不少歐洲地區醫院已廣泛地使用此技術興建手術室,本港亦有醫院項目由德國引入技術和組件,即未來本港將有首個模塊式手術室落成,期望能為本港醫療設備的改進帶來更多新衝擊,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亦剛剛卸任工程師學會會長一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