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擬縮短環評設中央數據庫 黃遠輝指不存在為土地發展加快程序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環境評估被視為展開大型工程前的最後一道防線,環境局提交文件擬縮短程序時間,一般項目縮短至18個月,較大型或複雜項目則減至24個月,目標今年內完成檢討。環諮會今(7日)開會討論,多名委員關注將設立的中央環境數據庫的準確性及公開程度,環保署代表指正構思按性質分類,並非全數與公眾共享,亦強調不會完全取代專業評估,由政府作最後把關。
環諮會主席黃遠輝會後亦表示,是次檢討着墨點並非如何縮短時間,而是讓累積下來的環保資源更充分利用,認為不存在為了土地發展而加快程序。

環境局提交文件擬縮短環評程序時間,一般項目縮短至18個月,較大型或複雜項目則減至24個月,目標今年內完成檢討。(資料圖片)

環境局文件指,《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最多反映意見是環評研究時間太長,複雜或有爭議性項目的環評程序花上3、4年甚至更長,故希望藉今次檢討,引入智慧平台和大數據發展,包括建立開放的地理資訊系統中央環境數據庫。

環保署助理署長(環境評估)曾世榮在會上表示,不少工程倡議人反映環評需時長,包括生態影響評估及空氣質素評估。以元朗南房屋用地為例,擬備環評報告需時約59個月,其中生態影響評估需時約44個月,建議把生態基線調查的要求標準化,無需等待研究概要,認為較省時及不影響數據質素,也會整體考慮區域層面的生態影響。

他又以中九龍幹線為例,指備擬環評報告需時約74個月,其中空氣質素評估需時約19個月,認為由環保署進行全港空氣質素基線模型運算,按時間序列通過中央環境數據庫把資料公開,可大幅縮短時間至5、6個月。

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表示,本港已累積超過20年環評經驗,但花了不少時間、精力、資源在「濕濕碎碎」地方,為了更聚焦及關注環評成效,日後倡議人須透過平台提交生態調查、空氣監測,以及環境監察及審核等報告。(資料圖片)

中央數據庫按性質分類 非全數公開

在中央環境數據庫方面,有委員關注數據的準確性、質量、會否適時更新,及能否因應項目獨特性恰當使用;亦有關注所有數據是否全面與公眾共享,擔憂部分珍貴物種如土沉香會因而被不法之徒砍伐,以及能否對比項目環境監測和審核的確實成效。

環保署副署長徐浩光表示,正構思按性質把數據分類,分為最高機密、供工程倡議人或顧問公司參考、供公眾參考類別,並統一格式方便直接輸入數據庫,強調不會完全取代專業評估,由環保署及漁護署確認資料合適及作相應更新。

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補充指,本港已累積超過20年環評經驗,但花了不少時間、精力、資源在「濕濕碎碎」地方,為了更聚焦及關注環評成效,日後倡議人須透過平台提交生態調查、空氣監測,以及環境監察及審核等報告,經政府評核後公開,相信不會增加額外人手及工作量,也有助保障成效及汲取教訓。

政府建議把生態基線調查的要求標準化,無需等待研究概要,認為較省時及不影響數據質素,也會整體考慮區域層面的生態影響。(資料圖片 / 吳鍾坤攝)

強調有公眾表達渠道

在公眾參與方面,有委員關注如何令諮詢透明化,提醒不應因趕工而忽略不同持份者意見,減少公眾參與的權利及時間。徐浩光表示,公眾可瀏覽中央數據庫部分資料,包括工程範圍資料及影響,也融合地理環境資訊,以立體模型方式呈現,有利公眾了解環評。謝展寰亦重申,是次優化沒有計劃縮短公眾諮詢及參與,反而透過數據庫平台加強參與度,也可透過聚焦小組、公眾論壇發表意見。

多名委員倡氣候評估納入環評

在氣候方面,有多名委員關注可否把氣候影響加入環評要求。謝展寰表示,政府已有碳中和目標及政策,強調大項目進行氣候評估並非自願性質,環保署要求有關發展必須提交碳排放研究及公開報告,將來會否納入環評法定程序會再檢視,包括如何制定標準。

黃遠輝認為,是次檢討著墨點並非如何縮短時間,而是聚焦在環評過程中哪些部分可以標準化、利用數據庫共享基線數據,令累積下來的環保資源更有效充分利用。(資料圖片 / 張浩維攝)

黃遠輝指着墨點非縮短時間 而是有效利用資源

黃遠輝認為,是次檢討著墨點並非如何縮短時間,而是聚焦在環評過程中哪些部分可以標準化、利用數據庫共享基線數據,令累積下來的環保資源更有效充分利用,而縮短流程、避免走太多冤枉路只是結果,估計今年底具體報告出爐,認為不存在為了土地發展而加快程序。

對於會上有委員舉例指,過往項目倡議人或政府提出的龍尾灘生態物種、三跑中華白海豚數據,與民間團體有出入問題。黃認為,如何有效分享取決於數據質素管理,倘日後私人發展商及政府的數據有出入,中間需要作出相應調整,由環保署負責令數據可用及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