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環保署發環評研究概要 政府需展開至少12個月生態研究

撰文:黃偉倫
出版:更新:

政府於2018年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土木工程拓展署上月提交三份環評研究概要申請,惟文件一直未交代人工島的具體位置。不過,環保署今日(24日)向土拓署發出三份環評研究概要,包括要求土拓署須在最終填海範圍及其附近500米範圍內,展開不少於12個月的陸上及海洋生態基線調查,以確認有關生境或物種的重要性。環保署又指,土拓署須先就填海工程提交環評報告,及後在提交連接道路的環評報告時,須就填海工程及連接道路的累積影響,再提交環評資料;在最後提交發展計劃的環評報告時,則須就填海工程、連接道路及發展計劃的累積影響提交環評資料。

+2

要求在填海範圍及附近500米範圍內展開生態基線調查

因應明日大嶼項目,土拓署於今年11月11日,斬件式分別提交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交椅洲人工島發展、香港島—大嶼山東北連接路等三份環評研究概要申請。不過,三份文件都只劃出研究填海的暫定大概範圍,稱不會佔用海域內的現有島嶼,未有提供人工島的具體位置。

環保署今日表示,按照《環境影響評估條例》,須在接獲相關申請45天內向申請人發出環評研究概要,並已考慮工程項目簡介公眾展示期間,所接獲的293份意見,包括17份由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提出的意見。

環保署續指,在環諮會委員及公眾提出的意見中,填海工程或引致的海洋生態和水質影響,較受到關注,因此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的研究概要內,會要求土拓署須在擬建工程的最終填海範圍,以及其附近500米範圍內,展開不少於12個月的陸上及海洋生態基線調查,以相關生境或物種的重要性。

在空氣質素、水動力及水質評估方面,環保署指,研究概要要求土拓署須確保在最終填海、工程和發展範圍,以及可能受影響的區域及水域,展開空氣質素、水動力及水質模型,以評估工程對空氣質素及水質的累積影響。

根據公眾展示期的意見,環保署指,研究概要要求土拓署須分階段為填海工程、連接道路及發展計劃提交環評報告,希望可有系統地評估三項工程的累積影響。就此,土拓署須先就填海工程提交環評報告,及後在提交連接道路的環評報告時,須就填海工程及連接道路的累積影響提交環評資料,並在最後提交發展計劃的環評報告時,就填海工程、連接道路及發展計劃的累積影響,再提交環評資料。

環保署續指,擬備環評研究概要時,已參考其他大型基建工程,如機場三跑工程、港珠澳大橋等,是次三項工程項目需處理的環境課題及研究範圍,包括空氣質素、噪音、水質、廢物處理、生態、漁業、景觀和視覺、文化遺產、生命危害、累積影響等。

土拓署今日表示,會按環評研究概要,開展中部水域人工島計劃環評工作,同時會就相關的氣候變化適應力、碳中和、生物多樣性等課題展開研究,並提出具體建議。該署稱,會綜合考慮項目對環境造成的累積影響,並在完成環評工作後,提交環評報告予環保署審批。

對於環保署發出環評研究概要,綠惜地球批評,兼任環保署署長未有適當運用權力,以要求土拓署提交更詳細項目資料,就此感到極度失望。綠惜地球續指,以往環評研究概要不會隨便發出,例如三跑項目,就需要求補交資料,擔心日後政府基建都可以在「想法」、「願景」階段,就可以隨便開始環境影響評估程序,恐會犧牲香港生態及現有居民生活環境。

綠惜地球又指,大嶼山南方的中國海域,是今年發佈生態紅線規劃下的優先保護海域,認為「明日大嶼」違反國策「三線一單」。另外,綠惜地球認為,項目產生的溫室氣體,令香港更難實現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

兩環保團體批評環保署把關不力

綠惜地球批評,環保署未有適當運用權力,要求土拓署提交更多資料,卻已發出環評研究概要,對此感到極度失望。綠惜地球續指,過往環評研究概要不會隨便發出,例如機場三跑工程都需要補交資料。

綠色和平批評當局漠視環諮會、環團及公眾對先做策略性環評,評估多項填海工程所累積的環境影響重要性、及有關應對氣候危機的意見,對土拓署早前「偷步」提交的工程項目簡介照單全收。綠色和平指摘環保署未有動用權力為環境把關,否決「工程項目簡介」,僅加入「小修小補」要求,例如分階段遞交環評報告以評估累積環境影響,變相縱容「先斬後奏」的做法,喪失為環境把關的專業,恐無法扭轉其對海洋生態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