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政府分三部份交環評報告 環諮會:填海規模應可加可減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本屆政府力推「明日大嶼」計劃,首階段將研究於交椅洲一帶建約面積1,000公頃的人工島,土木工程拓展署等今日在環境諮詢委員會會議上指,整個項目將分為三部份提交環評,包括填海工程、人工島上發展,以及接駁人工島交通基建,料今個月提交環評研究概要申請。
當局又指,目前已開始進行生態調查,希望得到該處生態基線資料。環諮會主席黃遠輝直言「未做生態研究已決定點填海,或者填幾多好,技術層面上係錯誤」,故肯定當局目前進行生態調查做法;並建議當局收集科學數據後,才決定人工島規模,期望以「可加可減」方式進行決定,如發現環境有負面影響,應縮小發展規模。

黃遠輝(右)建議當局收集科學數據後,期望可以「可加可減」方式決定人工島規模。(黃金棋攝)

「當風位置填高啲」

環諮會今日(8日)討論中部水域人工島的顧問研究詳情,會上不少委員關注氣候變化對基建的影響。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續大嶼辦事處處長方學誠回應指,會與天文台有緊密聯絡,未來發展會仔細考慮在當風位置「填高啲」等。

另外,委員梁美儀提出,如在海岸線上發展人工濕地,除了可減低風暴潮帶來的影響外,亦可增加生物多樣性。她又建議,政府可參考新加坡及荷蘭等地,利用懸浮裝置作建設,如在躉船發展休憩用地,如球場等,便可減少填海範圍及成本。方學誠回應指,目前人工島大小、形狀等仍在進行研究,未有最後定案,會詳細考慮其意見。至於財務安排方面則暫未能提供具體方案,預期明年才有初步財務方案、成本估算等資料。

明年底前有初步生態調查結果

有委員關注人工島生物多樣性問題,副主席譚鳳儀提出,該處有珊瑚棲息地;並批評當局報告中指會透過屋頂種植、路邊植樹等增加生物多樣性,直言「呢啲只係綠化,唔好以為擺啲綠色嘅嘢就做到生物多樣性」。她認為其他委員提出如人工濕地等,則相信可加強生物多樣性。當局回應指生岸海岸線「必然係選項」,而目前正已開始進行生態調查,料明年第三、四季或有初步結果,屆時可再匯報。

黃遠輝會後被問到會否認為當局不重視項目帶來的生態影響,他回應稱不認同,並指「明日大嶼」項目是本港歷史以來最大基建項目,環境保護、工程及財政亦是很大挑戰,故需42個月較長的時間才完成研究,而當局會就階段性進展會到環諮會磋商。他又料,生態環評須進行一個周期,大致上約一年可涵蓋數據。

+2

黃期望當局完成研究後,可根據客觀科學數據決定人工島規模,倒如數據顯示規模對生態有負面影響,可考慮將規模縮小;如數據顯示有機遇延伸發展,則可填海工程擴大至喜靈洲一帶。被問到有委員批評人工島僅得10%土地擬作房屋用途,黃遠輝回應指,居住空間取決於地積比,粗略估計10%居住空間不太低,因本港整體房屋佔地比例約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