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網購隨時中伏 社交平台購半價廚具賣方收款後即失蹤

撰文:陳淑霞
出版:更新:

疫情下網購大行其道,但陷阱多,洐生消費糾紛。消委會接獲多宗投訴,有市民經社交平台專頁購買標示近半價的心儀廚具,豈料賣方收款後隨即失蹤,「貨財兩空」,消委會曾介入交涉,惟賣方乏具體營商資料,收款亦是個人銀行戶口,無法代為調停;亦有消費者於網上購入以清倉價498元招徠的德國相機,並貨到付款,惟到貨後發現貨不對辦,速遞公司亦表明不負責相關爭議。
消委會提醒,消費者應循不同途徑核實網購商背景,亦可參考專頁內過往帖文及用戶留言,如發現專頁是短期內開設,而且帖文類型單一及內容相近,應格外小心,如遇到商戶以異常的價格出售貨品,亦應留神。消委會又提醒,如有需要時,可向警方及海關舉報。

疫情持續,不少市民選擇網購,豈料發現蒙受損失。(資料圖片)

疫情持續,消費者網購意欲大增,其中李小姐亦因常留在家中,愛上烹飪,不時添置小廚具。她早前瀏覽社交平台時,看到一則銷售韓國無煙烤爐帖文,原價988元,以破低價499元發售,限售50部。李小姐遂即時透過社交平台發送訊息,專頁快速回覆指產品為行貨,享有一年保養,正當李小姐考慮之際,專頁再次傳送訊息,稱接到廠商通知只餘最後5部再減100元,欲購從速。

李小姐不虞有詐,即時答應購買,並按指示使用電子支付轉賬貨款,再提供聯絡電話及地址,專頁回覆安排翌日送貨。不過,李小姐自付款後不曾接到任何通知,該專頁亦不再回覆其訊息,兩日後該專頁更已消失。

李小姐懷疑受騙,遂向消委會投訴。消委會發現,由於直接收取貨款的是個人銀行戶口,沒有任何賣方之具體營商資料,在此情況下難以作出調停。李小姐則稱,當時看到社交平台專頁頭像使用了該廚具品牌名稱,一時大意誤以為是官方專頁,自知追討困難,但得知網上有不少消費者同告「中招」,認為有需要反映此類消費陷阱。

網購德國相關貨不對辦 速遞公司拒停代收貨款

另一則消費陷阱則涉及網購貨到付款。張先生於網上看見一則銷售德國相機帖文,遂按下連結轉至銷售網頁,網頁展示德國牌子2000萬像素相機圖片,標榜清倉貨最後256部,售價498元。張先生信以為真,遂按下「立即購買」並依照指示輸入個人資料,貨到付款。數天後速遞員抵達時,張先生曾要求先開箱驗貨,惟速遞員拒絕,指示他簽收及付款便離開。

張先生拆開貨物後,發現該相機既沒有任何商標,又沒有包裝盒、說明書及保養卡,是一件不知名貨品。張先生立即攜同貨品前往就近B速遞公司分店,強烈要求不要將代收貨款交予發貨商,當時職員只答應將貨件退回運貨單上之屯門工廈發貨地址。張先生曾自行按發貨地址查找發貨商,惜大廈管理處表示沒有其所找商戶,由於速遞公司一直沒有具體回覆,張先生遂向消委會求助。

B速遞公司則經書面回覆指,資料顯示張先生之退貨件已送達該屯門工廈地址,同時澄清該地址並非其公司貨倉,又指其作為物流公司,不會處理涉及客戶與原寄件方公司的交易問題,案中貨不對辦問題與速遞公司無關,建議客戶與原寄方公司跟進。消委會曾根據訂購相機網頁內一個電郵地址發送個案資料及速遞公司回覆,惜毫無回音,張先生亦明白此情況難以再作跟進。

疫情嚴峻下,市民減少行商場購物,網購則增加。(張浩維攝/ 資料圖片)

直播主持出動美顏濾鏡 購首飾後獲部分退款

不過,亦非所有投訴無法成功追討,其中陳女士於疫情期間未能親身來港消費,遂不時留意A公司網上銷售動向,早前得悉購物平台有A公司專櫃職員主持直播銷售珠寶首飾。她期間經直播主持逐一介紹後,對一枚折後$5,248的黃色翡翠吊墜,及另一枚折後$3,471的綠色花瓣吊墜感到有興趣,由於購買氣氛熾熱,陳女士立即點擊購買,並向購物平台付款。豈料收貨後發現綠色花瓣吊墜十分輕及細小,重量只有約1.12g,甚至比她於A公司購買的耳環還要輕。

另一枚吊墜同樣貨不對辦,其鑲嵌的黃色翡翠色澤暗淡,她保存了當日直播視頻截圖,比較下鏡頭前的黃色翡翠明顯較光鮮通透。陳女士聯絡了負責直播職員,經多次質問後,對方承認直播期間使用了美顏濾鏡。陳女士十分失望,因直播主持多次提及沒有添加效果,實物實拍,她向A公司投訴後,獲回覆直播出售的為特價品,不設退換。

陳女士遂向消委會作出投訴,她認為A公司負責直播的職員依仗相熟顧客的信任,利用直播看貨的局限,推銷時避重就輕,不提及貨品重量及使用濾鏡增強效果,有不誠實之嫌,要求退貨。

消委會介入跟進,A公司重申陳女士經購物平台購入有關商品,不是直接與其公司交易,職員於直播期間亦清楚說明直播所售貨品不設退換。A公司隨後同意因應維持良好客戶關係下酌情處理,會根據兩枚首飾之正式銷售單據實際金額(8,200元及3,900元),扣減該單據涉及合共3,400元特別推廣回贈後,安排8,700元現金退款。及後購物平台亦通知消委會,指已收妥退貨及發放該筆退款予陳女士,個案順利解決。

消委會:直播帶貨氣氛影響易錯過貨品資訊

消委會指,消費者於直播帶貨氣氛影響下,有機會錯過與貨品有關的資訊,直播主持爭取於短時間內推銷多項貨品,亦未必每件貨品逐一清楚講解。由於直播看貨始終有局限,消費者或難以從鏡頭下準確判斷貨品重量、大小及色澤,以致最終發現實物與預期有落差。消委會提醒,負責直播銷售人士有責任提供清晰及具體的貨品陳述,亦不應刻意使用特別鏡頭效果於所銷售貨品之上,令消費者對貨品之外觀有錯誤的期望。

消委會又指,不少「貨到付款」投訴個案,消費者發現貨品有問題後,因缺乏發貨商聯絡資料,或聯絡後發貨商不作回覆,以致未能維護合理的消費權益。倘若速遞公司接獲為數不少同類型投訴,應當重新審視有關發貨商的信譽及是否與其繼續合作,以免影響自身商譽之餘,亦助長不良商戶令消費者蒙受損失。

至於涉及沒有任何具體營商資料的社交平台專頁,於收取貨款後隨即關閉,消委會指,可見賣方意圖不供應有關產品,此行為或已構成欺騙或不當地接受付款等刑事罪行,曾有消費者提出從銀行方面追查收款戶口持有人的資料,消委會指,沒有此等調查權,遂只能建議消費者考慮向警方及海關舉報。

市民網購要小心免墮入消費陷阱。(資料圖片)

貨款由個人戶口收取易存在風險

消委會忠告,消費者應循不同途徑核實網購商背景,包括留意網站或專頁有否提供完整有效的在港營商地址、公司電話及聯絡電郵,再於網上搜尋該地址與商戶資料是否脗合。倘若網站或專頁只有流動電話號碼或僅以訊息聯絡,未必可靠。消費者亦可參考專頁內過往帖文及用戶留言,如發現專頁是短期內開設,而且帖文類型單一及內容相近,應格外小心。此外,購物前亦宜先了解貨品在巿場的價格範圍,如遇到商戶以異常的價格出售貨品,應提高警覺,以免有所損失。

此外,網購時宜先了解收款方是個人或公司戶口,消費者亦要注意,在沒有賣方具體營商資料的情況下,如貨款由個人戶口收取或經派遞公司代收貨款,此類交易存在風險,萬一發生爭議,恐怕難以追討。消委會又提醒,如有需要時向執法部門舉報,包括警方的「防騙易18222」熱線查詢。如懷疑有商戶出售假冒貨品,或涉嫌供應已應用虛假或誤導性達關鍵程度的商品說明的貨品,則可向海關舉報(2545 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