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幅用地尚未開展改劃 三年減57公頃綠化地帶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政府早前曾宣布,物色到逾210幅具短中期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發展局回覆立法會特別財委會的書面提問時指,截至2022年3月初,147幅用地已完成改劃或撥作房屋發展,不過,仍有40幅尚未開展改劃,包括鑽石山鳳德道、正德街黃大仙社區中心、觀塘寶琳路等市區地皮。
此外,在過去3年,有57公頃原綠化地帶被改劃用途,當中主要改劃作住宅用途,佔約7成。

發展局表示,在2019年至2021年期間,約有57公頃原劃為綠化地帶的土地已改劃用途。(資料圖片)

發展局表示,截至2022年3月初,147幅用地已完成改劃或撥作房屋發展,涉及約210,400個單位,但有7幅用地、涉約6,400伙的改劃建議不獲城規會批准;另有22幅用地則進行改劃程序,當中包括約73,900個單位。

發展局又指,餘下的40幅用地尚未開展改劃,政府會因應技術研究或評估結果開展工作。該40幅地位處12區,包括東區、南區、觀塘、黃大仙、葵青、西貢、屯門、元朗等,當中不少位處市區,例如鑽石山鳳德道、牛池灣豐盛街、正德街黃大仙社區中心、觀塘寶琳路等。

三年有57公頃綠化帶被改劃 7成作住宅用途

發展局透露,在2019年至2021年,約有57公頃的綠化帶被改劃用途,當中有七成被改劃作住宅,佔41.3公頃;而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佔4.7公頃;另有綠化帶被改劃作道路、休憩用地、露天貯物用途。此外,亦有3.6公頃用作其他指定用途,以容納污水處理廠、骨灰安置所、墳場等設施。

48公頃常耕農地「消失」

此外,對於新發展區內改劃作非農業用途的常耕農地面積,若計及可作耕作用途的綠化地帶,發展局稱將涉及約48公頃,當中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佔最多,達28公頃,其次是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佔約7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