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從何來 往何去?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醫療從來都是市民最關心的民生議題之一。大家看到的醫療服務及質素的問題,往往都只及表徵,若果只執意在問題的表面糾纏,結果反而會拖延解決問題。舉個例子來說,公營醫療系統負荷沉重,專科門診等候時間冗長,問題重心究竟在哪裡?是香港人需求特別大?醫管局服務欠效率?公私型失衡?要理解問題,先從客觀分析開始。
撰文:醫院管理局策略發展總監李夏茵醫生

政府定期發佈本地醫療衛生總開支帳目(Domestic Health Account) ,這是醫療行政人員必讀的文件。它有系統及準確地描繪一個經濟體的醫療衛生總開支在公共及私人部份的流向。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醫療衛生總開支帳目的發展,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醫療體系的管治和決策。

且看看香港的情況。在2019至20年度本地醫療衛生總開支共1896.24億港元,每年每人平均開支達 $25,258。根據統計處的數字,香港人在2020年5至6月的每月收入中位數是$18,400 。即是說每人每年平均花在醫療衛生上的金錢,比一半香港人的每月收入多出37%,佔他們每年總收入的11.4%。

究竟這些醫療費用由誰來支付?醫療衛生總開支中,大約有53%是公共開支,即是說由政府付鈔,30%由住戶實付(又稱用者自付費用),只有16%是通過私人購買的保險計劃和僱主提供的保險計劃支付。令人擔心的是較高比重的支付來自住戶實付。這也可以理解,經濟稍遜的市民,並不能負荷住戶實付的醫療費用,就只可依賴公營醫療服務,亦導致公營醫療服務的冗長等候時間。當經濟低迷的時候,這筆開支,誰人來支付呢?通常那個時候,市民只可以依賴政府,而政府的承受能力必定備受打擊。

無論是公共或私人醫療衛生開支,大概六成開支都是花在住院和門診上,其餘就通常用在復康護理或醫療物品。令人驚訝的是,花在預防護理上只佔公共開支7%和私人開支0.4%,由這組數字看來,我們沒有足夠地關顧自己的健康及將來。

如果想改革醫療服務,首先就要改變現時醫療融資的方案,任何政府都不可能只靠收入去長期支持整體醫療的開支,住戶實付只容許經濟能力許可的人士得到服務,製造更多的社會不平等。所以無論如何,政府也必須重新研究全民醫保,以謀長遠的醫療發展。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四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