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鐵|前員工話當年 溫黛風災頭等卡曾運遺體 車務員要學客家話

撰文:鍾妍
出版:更新:

【東鐵/東鐵過海/沙中線】東鐵走過香港百年歷史,見證新界發展與變遷,周日(15日)隨港島段通車,更歷史性跨越維港駛入港島。早於1978年加入當時九廣鐵路局任車務員的劉彩紅,服務東鐵線40年。她憶述東鐵由最初服務說客家話、揹起擔挑的農民,逐漸隨香港發展遇上法、日、台旅客,回歸後自由行旅客越來越多,人人手拉行李箱,甚至有BB車改裝的「鐵甲水貨車」。
東鐵路段過去除有貨卡載豬載雞,曾設和合石支線,安排列車拉「棺斗」車卡運送先人遺體。劉彩紅亦透露,曾聽聞在颱風溫黛襲港時,因「棺斗」車卡不夠用,曾徵用頭等車卡協助運載棺木。

劉彩紅19歲初出茅蘆,就加入當時的九廣鐵路局任職車務員,直至3年前退休,一直在東鐵工作。回想40年前,她說,當時每一小時只有一班火車,乘客主要是農民,一個個擔挑有雞、鵝、菜,送到市區售賣。她指,由於農民乘客幾乎全部都說客家話,「遇着啲客要買飛問嘢,我就真係搞佢唔掂」,只能跟上司努力學習客家話,不懂說起碼要聽得懂。

東鐵線由百年前建造,已設計成接通內地的鐵路。劉彩紅說,初期九廣鐵路主要接載香港人回鄉,人人大包細包揹着帶到內地,即使有遊客,都是日本人或台灣人為主,主要在新界區遊覽拍照。直至鐵路在80年代全面電氣化後,內地亦逐步開放,才有更多外國人到內地遊玩。

+4

2003年內地開放旅客來港自由行,劉彩紅說,當時內地旅客「多得太緊要」,而水貨客亦湧現,「啲行李搬家咁搬」,令車務員工作挑戰大增。她當時任職東鐵車站站長,遇過有水貨客「跳閘」,又有違《香港鐵路條例》情況,全部都需要她來處理。

任職落馬洲站車務員的鐵路車務員工協會代表蕭潔恒,亦見證水貨客橫行日子。他說,2014年時在落馬洲站工作相對清閒,當時內地旅客集中在羅湖過關,福田未有其他線路接駁,但至2016年開始,「恐怖嘅事就發生」。他形容當時水貨客的載貨工具層出不窮,既有「鐵甲BB車」,又有「雙層輪椅」,車頂及車底各加建一層,用於放置奶粉、日用品、化妝品及廁紙等貨物。

說到鐵路貨運,在水貨客湧現前,東鐵路段增有貨車車卡行駛,運送各式貨物。劉彩虹指,現為都會海逸酒店的位置,曾經是紅磡貨場,載有豬、牛以及準備送上貨船貨物的車卡,運抵紅磡後,就立即上船載走,每逢載有動物的車卡駛過,沿線車站月台必定臭味四溢。

因應上水屠房於2008年建成,東鐵路段已不再見活豬車卡,而東鐵貨運服務亦一直維持至2010年,因貨量下跌而停用。直至今年,政府因應疫情為保香港物資供應,重啟鐵路運貨,但貨物只運到羅湖編組站起卸。

戰後建和合石支線 列車曾負責運棺木往墳場

東鐵更曾用以運送先人遺體。二戰結束後,港英政府興建和合石支線,由粉嶺站設支線通往和合石墳場。當時港人在紅磡與離世親人告別後,火車車卡就會把棺木運往墳場,而負責運送棺木的車卡被稱為「棺斗」。根據昔日傳媒報道,逢春秋二祭亦會有特別班,運載孝子賢孫到和合石墳場拜祭。

和合石支綫於1983年4月10日完成最後一日服務,據當時的《工商晚報》報道,和合石鐵路1950年開設,每日由紅磡公眾殮房運送棺木到和合石墳場,車卡被稱為「棺斗」,每次有兩卡,每次可載8至10具屍體,至1968年底被靈車代替而停止服務。(香港公共圖書館館藏)

和合石鐵路早於1968年已經停止運載棺木,劉彩紅當時雖未加入九廣鐵路局,但仍記得,「棺斗」曾一度不敷應用,要借用頭等車卡載遺體到和合石,「『溫黛』時死得太多人,啲貨卡用唔切,普通客卡放不到棺材,要用頭等卡去放棺材,因為頭等卡是長型梳化,就可以打橫疊高佢,運去和合石。」

她說,當時乘客坐在一般客卡,同車的頭等卡就用於載棺材,「不過啲客睇唔到嘅」。直至1983年東鐵路段全線電氣化,和合石支線就停用。

任職車務維修部的鐵路車務員工協會代表鍾志誠憶述,水貨客橫行時,曾把封箱膠紙藏在上水站男廁天花,因太重而倒塌。(盧翊銘攝)

80年代曾引入紙製磁帶車票 「一落雨就濕哂」

東鐵車票最初為紙製,劉彩紅說,當時車票只是一張紙,車務員要為乘客「剪票」,至九鐵於80年代引入磁帶車票,但當時為紙製,「一落雨就濕哂,感應唔到」。

直至90年代開始,九鐵轉用膠質磁帶車票,任職車務維修部的鐵路車務員工協會代表鍾志誠說,膠質票推出沒多久,就出現八達通,至兩年多前甚至可以使用電子支付二維碼入閘,「時代進步咗,啲人唔使去票務中心,揸住手機就過」。

東鐵線即將伸延過海,劉彩紅與蕭潔恒說未能感興奮,反為未來只有九卡車服務而擔憂。蕭潔恒形容,目前過海段通車時間尚算「幸運」,香港與內地未恢復通關,未有訪港旅客。未來恢復通關後,東鐵可直接由邊境直達港島,對未來列車及乘客擠逼情況感到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