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演唱會|最貴炒至44萬 學者倡仿試當真荷蘭式拍賣挫黃牛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人氣男團MIRROR演唱會一票難求,不斷傳出炒至數十萬元天價,日前更有20歲青年賣假飛被捕,「黃牛黨」情況再次惹起社會關注。
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今日(11日)在電台節目表示,MIRROR只開十場演唱會,門票嚴重供不應求,惟票價卻不太進取,吸引大量黃牛黨炒賣,但他認為演唱會屬於娛樂,並非必需品,政府無須介入規管黃牛黨問題,加入實名制亦會大大增加營運成本,認為應交由營運商以市場策略方式解決問題,又建議可參考YouTube頻道「試當真」,以「荷蘭式拍賣」的做法售票,便可打擊黃牛黨問題。

+9

黃牛黨炒賣因票價低 損失是主辦單位

袁偉基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MIRROR深受市民歡迎,惟演唱會僅開十場,「你加極都有個限度,你個供應就一定封頂」,門票嚴重供不應求下,門票訂價卻「唔係進取」,致衍生大量黃牛黨炒賣的現象,惟只要主辦單位無禁止炒賣活動,「損失實際上就係主辦單位,因為佢票價低,咁變咗個利潤去咗炒賣嗰邊,就唔係個主辦單位賺到錢。」

他又提到,若主辦單位未知如何定價,可以參考YouTube頻道《試當真》早前「荷蘭式拍賣」的售票方法,即起初把價錢訂定較高,如現時MIRROR演唱會黃牛票最高的44萬元,再每三小時減一萬元,層層遞減,「你覺得44萬係啱你嘅,你咪撳制買票囉,你覺得唔啱嘅就等」,買家以其認為物有所值的金額購票,以打擊炒賣事業,主辦單位亦可「賺盡」。

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樹仁大學圖片)

本港難推實名制 涉及人手太多

被問到此舉或會令低收入人士失去入場機會,袁偉基認為演唱會並非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政府無監管的必要,反而應交由市場決定,讓營辦商有靈活性,自行以市場策略處理問題,強調香港是自由經濟。

至於採用實名制售票,袁認為本港在售票時採用電子身份驗證的做法並不普及,而在大批觀眾入場時再驗證身份,涉及的人手太多,令成本大幅增加,故難以做到實名制售票,惟內部認購一般只有數百張門票,有關部份則可使用實名制,以遏止部份「黃牛」。

2021年「姜濤號」

+4

門票資訊透明度與黃牛黨炒賣情況有直接關係

他續指,實名制亦會打擊市民購票的意慾:「一開始買飛已經要用身份證驗證,因為跟返你加嘛,入去嗰陣時又要畀大量時間成本去排隊,所以變咗有部份真係……當然啦,如果你個組合好受歡迎大家都願意嘅,當然有少部份人會留返佢出DVD啲紀錄之後先睇,咁所以會影響營辦商嘅運作,利潤其實都會減少。

對於有指內部認購時的座位分布等資訊不流通,令黃牛黨可乘虛而入,控制門票成交價牟利,他認為,有關消息的透明度與黃牛黨炒賣情況有直接關係,「因為演唱會好獨特嘅地方就係,扼手同山頂位係可以差好遠價錢」,他認為若買家能及早得悉座位的位置以對及門票的分配方法,營辦商亦會更容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