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藝術治療|患癌者透過花藝領略無常:命運注定唔代表無選擇

撰文:黃煦緻
出版:更新:

「無常」一詞,癌症病人往往是最佳的演繹者。對於生命突然其來的改變,患者該如何面對?坊間不同表達藝術治療透過體驗活動,幫助癌症患者學會如何接受及放下生命的無常。治療師以日本插花作為治療媒介,由一開始患者不能選擇花瓶的命運,再到選擇花朵放進花瓶時候的取捨,然後「畀一樣九唔搭八嘅蔬菜」讓患者嘗試放入花瓶,讓患者學會如何回應「無常」。

「我唔係太恐懼死亡呢樣嘢,因爲好多嘢都唔到自己控制,驚嚟做咩呢?」惠儀於2021年確診患有乳癌第四期,對於突如其來的疾病,惠儀坦然接受生命的無常。因此在參加表達藝術治療時,仍能以正面態度處理插花遇到的不同狀況,「懂得欣賞嘅時候,佢就係靚㗎啦,生活上所有嘢都係。」自認為豁達樂觀的惠儀在聽到其他癌症病友分享經歷及感受後,卻有另一番體會,「(雖然)自己可以調節自己個諗法,但係有時係咪喺度做緊一啲自欺欺人嘅嘢呢?‥‥‥有啲嘢係咪我過份樂觀?我會反思下。」

惠儀縱然在參加表達藝術治療時,得知不能選擇插花用的花瓶,亦能以欣賞態度看待,「懂得欣賞嘅時候,佢就係靚㗎啦,生活上所有嘢都係。」(黃煦緻攝)

表達藝術治療藉以視覺藝術、音樂、舞動、戲劇、文字等不同形式作為媒介,從而令患者達到療癒效果,促進心靈健康。鄺文傑表示,每一次治療的主題均不同,要視乎群體需要,希望探討什麼。而這次由癌症資訊網Artzwell合辦的治療則針對乳癌患者而設,並以「無常」為主題,透過日本插花、唱誦、寫俳句,傳達接納、放下及愛自己的訊息。

表達藝術治療針對乳癌患者而設,今次以「無常」為主題,透過日本插花,學員獲派不同形狀花樽,喻意命運注定,然後所插的花朵有得選擇,再分派一件薑就是喻意融入。(癌症資訊網及Artzwell提供)

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鄺文傑表示,插花環節中,一開始每一個花瓶均已貼上標籤,而每一個標籤亦對應每人座位的標籤。他指,「有人入來已spot(發現)到個花樽,(知道早已分發好後)發現有啲人都幾唔鍾意個花樽,其實反映人生唔係我哋控制到,可能係上天比我哋一啲考驗。特別係有可能由出世開始已經係,可能有啲人天生已經同其他人唔同。」

花藝治療隱喻:花樽早已安排 花朵仍有得揀

雖然花瓶早已「注定」,但放在花瓶裏的花卻可供「選擇」。在選擇花朵的過程,患者亦要學習取捨,而不是一味「要加好多嘢」,鄺指,有時候人們要學習放下壓力,生命其實可以好簡單。而在插花的過程中,治療師亦分發「一樣九唔搭八嘅蔬菜」,要求他們將其加入作品中。鄺文傑表示,有些人會將蔬菜放在花瓶旁,而有些人會將其轉化形態融入作品內。蔬菜象徵無常,當面對無常時,患者最重要學會如何回應。

有啲嘢係命運 ,但係都唔代表我無選擇權。
註冊表達藝術治療師鄺文傑

首次參加表達藝術治療的惠儀於2021年1月份確診患有乳癌第四期,「好似好嚇人,因為一般坊間或者電視劇都係形容到四期就係末期癌症,末期好似講到無得醫咁,或者已經去到尾聲。」但惠儀認為生死有命,於是選擇樂觀面對。「自己盡量表現樂觀,女女一聽到真係哇喊出來,丈夫囉囉攣,唔知講咩好,唔想觸動佢哋嘅神經,用一種好正面方式話畀佢哋聽,唔使驚啦。」

學員去年患末期乳癌 樂觀個性反而安慰家人

目前惠儀已經注射六次化療藥以及標靶藥,她亦已切除發現腫瘤的部位,目前已找不到惡性腫瘤,但仍需要繼續注射三年的雙標靶藥。

我就好好彩,喺化療期間無感覺到太大唔舒服,只係甩頭髮,慢慢越來越少,以為一打就已經光晒,原來又唔係,只係慢慢少,最後先剃光......(完成化療)基本上無嘔過,(醫生)比咗嘔吐特效藥我都無食。
乳癌病人惠儀

當惠儀在接受表達藝術治療期間,得知不能選擇插花用的花瓶,亦能以欣賞態度看待。「剛啱啱入嚟嘅時候睇中咗一個,如果畀我揀,我就揀呢個啦 ,原來係已經分咗㗎喎 ,分到嚟就用一個欣賞態度去欣賞,懂得欣賞嘅時候,佢就係靚㗎啦,生活上所有嘢都係。」之後惠儀在得到一塊「同花完全『唔啦更』」的薑,笑言「即刻諗今晚返去攞來煮餸會加發揮佢個作用。」惠儀靈機一觸,「將放低咗唔用嘅植物就咁插落去 ,都靚啊!」

薑亦可成花藝材料 懂得欣賞就係靚

在寫作俳句環節中,惠儀打開手機「既來之則安之」為題的備忘綠,抄錄其中一句觸動人心的字句「困境和低潮找個空間去反思自己的生命」作為俳句,希望藉以鼓勵自己及同路人。

惠儀(左)認為治療感受最深的一刻是聽到其他癌症病友分享經歷及感受。(癌症資訊網及Artzwell提供)

惠儀認為治療感受最深的一刻,是上課期間會聽到其他癌症病友分享經歷及感受,自認為豁達樂觀的她,當了解到每一個人患病時的態度、心境上的轉變、生活上遇到的困難,擁有另一番體會。

患病學員分享病情有新體會

透過學員分享令她憶起未患癌時,女兒在中二疑有情緒病,到臨床心理學家求診,怎料臨床心理學家卻為惠儀「開file(檔案)做治療」,惠儀才嚇然發現有情緒病的原來是自己。於是惠儀作出反思,「(雖然)自己可以調節自己個(樂觀)諗法,但係有時係咪喺度做緊一啲自欺欺人嘅嘢呢?......有啲嘢係咪我過份樂觀?我會反思下。」

不過她同樣非常感恩患癌「真係唔辛苦」,而且自己病情穩定,認為要開闊心境,毋須苦苦糾纏於患病這件事上。

醫生同場分享治癌經驗

出席是次以日本插花作為表達藝術治療的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向學員分享醫治經驗,表示乳癌沒有單一成因,人們或受環境因素、生活習慣、基因遺傳影響都有機會出現癌症,近年更出現年輕化趨勢。她提醒,若發現乳房有硬塊、變形或乳頭出現分泌物或出血,甚至發現淋巴漲大,都應該儘快求診做檢查及化驗。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表示,本港病發年齡中位數是58歲,近年出現年輕化。(癌症資訊網及Artzwell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