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縮減專科門診輪候時間 改善病人體驗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新一份《施政報告》上星期出爐,在公共醫療政策方面,其中一項目標是「在下一個年度(2023-24)把公立醫院內科專科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減少20%」。此目標一出,我的電話就響個不停,身邊朋友異口同聲問道:「這個KPI,你們真的能做到嗎?」、「專科門診輪候時間真的能縮短嗎?」、「真的不用等上兩、三年了嗎?」
病人等待的滋味並不好受;要病人等待,我們也不好受、更是不忍看到。
撰文:醫院管理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鍾健禮醫生

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服務,一直面對著供求失衡的問題。除了影響服務質素外,亦影響公營醫療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在服務需求方面,隨著人口老化問題和慢性疾病年輕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十多年後,本港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數目估計會增加至大約300萬人。這些病人大部分都需要使用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服務,對公立醫院構成沉重壓力。現時專科門診每年增加約85萬名新症病人,加上大量舊症,每年服務量高達約800萬人次。這些數字,絕不是冷冰冰的數字,每個病人我們都著緊,都希望他們可以接受到具質素的服務。

公立醫院並非單單面對服務需求殷切的問題,服務供應亦是我們很頭痛的問題。本港醫護人員流失情況持續,縱使醫管局已採取了不同措施去挽留人手,但人手問題仍然窒礙我們加強服務。過去一年醫生流失率約百分之八,護士流失率約百分之十,這些都是導致專科門診輪候時間不理想的原因。

醫管局近年採取「截上游」、「放下游」和「中間分流」的策略去改善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長的問題;其中「中間分流」即是近年推行以醫生主導的跨專業團隊「綜合診所」,由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提早介入,為新症病人作初步評估及安排合適跟進,減輕專科門診的服務壓力。

我們近年採取「截上游」、「放下游」和「中間分流」的策略去改善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長的問題。

截上游──就是減少轉介病情穩定或非必要的病人到專科門診,讓專科門診可以集中人手和資源照顧病情較嚴重或複雜的病人。

放下游──既然我們不能阻止越來越多病人患上慢性疾病,唯有從釋放壓力角度出發,透過公私營協作分流病人交由私家醫生照顧。

中間分流──就是透過不同措施,分流照顧專科門診的病人。近年我們推行以醫生主導的跨專業團隊「綜合診所」便是其中一個例子。護士及專職醫療人員會提早介入,為輪候見醫生的穩定新症病人作初步評估及安排合適跟進,以確保病人在輪候見醫生期間亦得到合適的照顧,同時減輕專科門診的服務壓力。

其中一個我聽過的例子是一位聽力衰退的婆婆,她被轉介到耳鼻喉科專科門診後,由於是穩定新症,過去可能要等超過一年時間才獲安排見醫生,但「綜合診所」的護士和聽力學家提早介入婆婆的個案,為婆婆做了初步評估和檢查後,更為婆婆安排佩戴助聽器,提早展開治療,大大改善了婆婆的生活質素。

醫管局現時設有逾100間綜合診所,覆蓋19個專科病症,包括風濕科、耳鼻喉科、泌尿外科等,分佈於不同醫院聯網。我們預計未來會推出更多綜合診所,為更多輪候專科門診的病人提供合適的治療。

雖然目前有部分需求較大的專科輪候時間仍然較長,但在同事共同努力下,部分專科的輪候時間已漸漸改善。我們會繼續配合政府的政策方向,繼續多管齊下,善用資源,改善專科門診的服務和病人體驗,一步一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五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