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康健中心擬設醫生加強提供醫療服務 另設護士診所跟進健康

撰文:呂穎姍
出版:更新:

由2017年開始制訂「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上周一(19日)公布終正式出爐,當中地區康健中心亦要重整定位,投放更多資源予45歲以上人士。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表示,未來將在地區康健中心擬設醫生參與,提供篩查及慢性疾病的管理等,但強調不會要醫生長駐健康中心。
地區康健中心亦會設立護士診所,跟進前期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被問到現時護士人手是否足以應付,他稱,要看有多少前期慢性疾病患者,但認為相關措施合符成本效益。

+8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推出後,地區康健中心亦要重整定位,投放更多資源予45歲以上人士。彭飛舟表示,未來地區康健中心將會轉身為「超級聯絡人」角色,為會員提供地區的醫療資訊,並為會員跟進健康及加強監察功能。另外,地區康健中心亦會成為「健康計劃提供者」,由社工、護士等提供相應年齡要注意的事項,如50歲以上者可以加入大腸癌篩查計劃等。

彭飛舟解釋,未來將在地區康健中心擬設醫生某程度上的參與,加強提供醫療服務,如提供篩查及慢性疾病的管理等,但強調其不會要醫生長駐地區健康中心,可能只會發SMS或出信等形式與會員交流,提醒其一些醫療的資訊。

彭飛舟解釋,未來將在地區康健中心擬設醫生某程度上的參與。(廖雁雄攝)

彭飛舟亦指,未來地區康健中心亦會設立護士診所,跟進前期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被問到現時護士人手是否足以應付,他指,要看有多少前期慢性疾病患者,但認為相關措施合符成本效益。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認為,現時地區康健中心護士大部分仍是以醫學模式(medical model)跟進,即會員有需要才安排護士幫忙,期望設護士診所後,可以改社會模式(social model)長期跟進,以與不同病人建立長期關係。他亦指,現時地區康健中心的問題是未能篩查出有前期慢性疾病患者,認為在設立護士診所前應先加強尋找高危慢性疾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