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錄逾20宗地盤死亡事故 建造業議會:抱僥倖心態易出意外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地盤奪命意外連環發生,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今日(8日)表示,去年逾20多宗工業意外中,逾80%涉天秤、吊船等臨時工程,他指農曆新年前已「大聲疾呼」工程安全問題,更警告長假期復工後的首六個星期,是發生意外高危時期,惟未幾便已發生死亡事故,認為地盤工人抱僥倖心態,欠缺安全意識,易生危險,故議會將會加強安全方面的宣傳和培訓,亦會增加組裝合成建築等新科技的應用,期望能減少工業事故。

 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右)表示,業界在臨時工程方面做得不好,來年須加強有關方面的培訓和宣傳。(林穎嫺攝)

何安誠指,近月工業意外頻生,去年20多宗死亡事故中,超過80%涉及臨時工程,包括吊船、天秤等,他直斥業界在臨時工程方面做得不好,故有必要加強臨時工程的管理計劃。他又說,農曆新年過後繼續發生意外,未來須加強有關方面的培訓和宣傳。

他又提到,減低意外事故的另一措施,是推廣加強應用科技,包括採用建築訊息模擬(BIM)和組裝合成建築法(MiC)等,後者能以預製組件,減少現場地盤工程,進一步減低意外風險。

另外,建造業議會今日(8日)發表《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預料業界今年人手短缺的情況最高達15%,情況更會在未來幾年惡化,明年專業人員人手短缺會進一止推高至25%,議會亦預計,2027年時「熟練/半熟練工人」的短缺情況亦會惡化至25%。

何安誠特別提到,應用科技除了能降低意外事故風險外,亦能填補人才流失的缺口。他引述研究指,若全港地盤均應用BIM技術,全港整體可節省7至8000人,倘再加上MiC的應用,料可大幅削減到1.5萬至2萬個工友,而地盤應用新科技亦能打破社會對建造業日曬雨淋的印象,有助吸引新血入行,議會將會繼續與政府商討,以多管齊下的方式增聘人手。

至於建造業是否需要引入外勞,何安誠認為,業界去年已經由每年培訓5,000名工友提升至1萬人,當中包括200名組裝合成建築法的主管,冀今年能培育至少一萬名新血,並強調業界將會以本地工人優先,如非必要,都不會考慮引入海外勞工。

發展局表示,《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結果未計及各項增加人力供應及應用先進建築技術和新科技等措施預計可帶來的效果,當局將會參考預測的數據,評估如何透過多管齊下的策略,包括善用本地人力資源、加強培訓和因應需要引入非本地資源等各項措施加強人力供應,以及利用提升生產力的措施減低人力需求,並指將於今年年中或之前交代評估,並為應對建造業人手需求提出整全策略。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總監及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資料圖片/黃偉倫攝)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葉文祺表示,目前香港建造業界正面臨青黃不接的嚴重問題,政府需和業界攜手加強培訓和招聘,減少人才流失,並因應需要適度簡化「補充勞工計劃」引入外地勞工的申請程序。

他又建議,政府可透過提高誘因等方式,積極創造在香港大規模應用MiC的場景,並研究普及使用BIM軟件的方式,令技術得以滲透建造業全供應鏈所有規模的持份者,從而領導業界過渡到BIM設計主導的新階段。

工聯會權益委員會則表示,註冊工人的總數約有60多萬,當中熟練技工更有20萬,再加上建造業的失業率4.8%,高於平均水平,政府應優先確保本地工人日日有工開。該會又促請政府提供職業專才教育,為初、高中畢業或離校的學生提供職業培訓的機會,培養行業所需的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