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殤|數字是實質人命 蕭倩文堅持與工友家屬同行:頂唔到都要頂

撰文:江麗盈
出版:更新:

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辦工室內,書櫃「堅持到底」小巴牌很搶眼。在同一地方工作14年,生活變化多,唯一不變是在意外現場、醫院仍然會見到她及同事默默陪伴工友家屬。見過不少工傷及工傷死亡個案,初初入職「接CASE」畫面她依然記得,但已從未能從容面對,變得懂得處理。

工權會由工傷者及職業意外死者家屬組成,為受害人提供支援也爭取提升本港職安健水平。14年過去,蕭倩文感香港的職安、工人權益仍有缺失,外賣員無保障、過勞死無定義。眼見工傷事故重複發生,有氣憤、沮喪過,從前輩陳錦康身故後接捧,一直以為自己「頂得住」,實質有積累情緒未處理,但在工傷現場及醫院,有一班人需要她們「堅持到底」:「頂唔到都要死頂。」

工殤紀念日系列四

蕭倩文在工權會工作14年,2019年接任總幹事。(羅國輝攝)

在剛剛過去的「428國際工殤紀念日」,蕭倩文與三位工權會成員在政總前擺放自製工殤紀念碑,籲政府及在市區當眼處豎立紀念碑,展示對因工受難者莊嚴重視,協助工傷工友及工傷逝者家屬走過陰霾,過去14年,她沒有缺席。

入職那年陪家屬認屍只敢望著工友安全鞋

蕭倩文仍清晰記得,入職那年,環球貿易廣場發生致命工業意外,升降機機槽臨時工作平台倒塌,六名清潔工人墮下死亡。她跟同事趕赴現場,陪著家屬,見到工友遺體,她有膽怯,只敢望著工友的安全鞋,「我記得嗰個畫面,到𠵱家都仲記得。」

14年間見不少工傷與死亡 母親離世更明白失去至親感受

14年間見過不少工傷、死亡,以往未學會從容面對的,她已懂得處理。但她說,真正懂得安慰家屬,是2015年經歷母親離世,明白失去至親的感受之後,「之前可能唔明,純粹口頭上講我明白你,但唔係真正明白,當你真係有至親走咗,當你用呢個感受去安撫其他家屬嘅時候,你就更加明白佢哋當時嘅情況同埋處境。」

蕭倩文說,經歷母親離世後,才真正懂得安慰家屬。(羅國輝攝)

有些家屬難以接受親人突然離世,情緒崩潰,有時甚或會敵視、指罵想來慰問及協助的人,蕭倩文坦言最初有在意,但後來慢慢明白:「我哋都學咗一樣,就係唔好係嗰一刻咁介意人哋接唔接受你幫,或者好想佢一定要去冷靜、聽你講嘢,係唔需要,去到某個位,就自然會做到、或者做唔到。」

讓家屬宣洩情緒 一等三四小時不放棄:我哋要喺側邊扶住

讓家屬宣洩情緒,在旁靜候,等三四小時也不要放棄,她說:「我哋嘅工作係要好強嘅韌力。」還有種情況,是家屬不知工友死訊,趕到醫院,「呢啲更加需要我哋喺度,我哋嘅角色需要喺當醫生或者警察話畀佢知,你屋企人已經走咗嗰一刻,佢哋突然間由一個高位跌落嚟嘅時候,我哋要喺側邊、要扶住。」

2022年仍有逾7,700宗工業意外,建造業佔逾3,000宗,有17人死亡。(羅國輝攝)

建造業去年51人職業傷亡

據勞工處網頁上最新的報告,2022年有7,762宗工業意外,建造業佔3,046宗,有17人死亡。同年的職業傷亡有32,026宗,當中建造業涉4377宗,有51人死亡。

蕭倩文:情況一直都係咁嚴重

蕭倩文指,驟眼看是一宗宗數字,實質是一條條人命,每條人命也背負著一個家庭,而每年數字有時上升、有時維持,都反映職安上的不足,「其實我地咁多年處理以嚟,可以得出一個講法,就係一直都係咁嚴重,只不過舊年有啲嚴重意外發生,大家個關注度高咗。」

MIRROR演唱會等意外社會關注職安

去年7月,男團MIRROR演唱會屏幕墜下壓中舞蹈員;同年8月,油麻地母嬰健康院鐵閘倒冧,壓死女保安;至9月,安達臣道地盤天秤倒塌,釀成三死六傷。大眾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幾宗意外,開始討論職安、勞工保障。

蕭倩文稱如無持續關注 職安政策難有寸進

蕭倩文直指:「到底大家可以停留喺觸動到嘅畫面或者情緒有幾耐? 其實唔係好耐。」如無持續關注,職業安全的政策便難有寸進。

要改善職安,蕭倩文提到兩個方向:「第一係預防,第二懲罰。」(羅國輝攝)

預防、懲罰兩個方向改善職安

要改善職安,她提到兩個方向:「第一係預防,第二懲罰。」倘若靠鼓勵,不足以令僱主做好職安工作,預防意外發生,政府應考慮更強硬的方法,如強制打羊眼圈,令棚工有穩固位置扣安全帶、或設發牌制度,要求僱主必須為工人買合適保險、甚或可就建築安全設計立法。

同時,要有具阻嚇力的懲罰。據勞工處的職業安全及健康定罪紀錄,在2021至2022年兩年間共有3836個定罪紀錄,平均罰款約8118元。在當局給予立法會議員的書面回覆中,有一份列出過去3年經法庭處理的致命工業意外個案,單一傳票的最高罰款是5萬元。

蕭倩文批評:「絕對係好荒謬……對於一個意外、一條生命嚟講,呢幾萬蚊係咩價值?係一啲價值都無。」她續指欠阻嚇力的罰款,如同放生違例者,「佢係絕對有第二啲途徑、手法重新去經營,但係工友條命已經無咗,個家庭已經破碎咗,呢啲由邊個去幫佢地建立返?」

蕭倩文指,驟眼看是一宗宗數字,實質是一條條人命,每條人命也背負著一個家庭。(羅國輝攝)

立法會4月19日三讀通過職安修例,罰則會提高。蕭倩文稱,理解政府稱要平衡各方,但對政府在最高罰額上讓步,確有失望,對遺屬也如同二次傷害。不過,她說:「總好過唔郁。」她相信,當社會釋出「職業安全重要,沒做好職業安全屬於嚴重罪行」的訊息,法庭的判決會相應改變,「我哋更加期望法庭有一個更加人性化、貼近社會期望嘅判決。」

更重要的,是推動職安教育,在她近年的規劃裡,安全教育是重要一環,「每個崗位嘅人都需要做安全、都需要學習安全。」委托香港話劇團製作的顧己及人工傷話劇,正是開展教育的其中一步,「「我哋覺得教育係長遠嘅,冇即時見效,但係唔做嘅話,其實我哋過多30年,都唔會有改變,我哋一樣係有咁多意外。」

工權會委托香港話劇團製作的顧己及人工傷話劇。(羅國輝攝)

顧己及人工傷話劇以2012年擎天半島的致命工業意外為藍本,22歲工人在外牆棚架墮下,事後僱主失蹤,工人的哥哥一直追查事件。類似的事,在10年後又再發生,2022年5月棚工陳兆豐在進行 搭棚工程期間,疑安全繩斷裂失足墮下,事後揭發僱主無買保險,不知所蹤,連聆訊亦無出席,其兄長一直追尋僱主下落,「成件事唔妥,就係10年後又重複出現,呢啲個案,點解我地完全無進步過。」

我覺得重複出現嘅嘢,即係呢個月有人喺個窿跌咗落嚟,兩個月後又有咗,兩個月又有,呢啲係特別令人嬲同埋沮喪。
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

蕭倩文也提到,現時香港的勞工保障仍有不少疏漏,如外賣平台的外賣員,近年工權會接觸到的外賣員嚴重受傷或死亡的個案有上升趨勢。她提到,現時僱員補償條例建基於「有一個僱傭關係」,當外賣平台用各種方法,與外賣員脫離僱傭關係,外賣員便難獲保障。

她認為,政府應主動釐清外賣平台的外賣員是否僱員,或要求外賣平台買的保險應給予外賣員貼近僱員補償條例的保障,「就算佢唔係僱員都好,佢都應該要受到保障。」她又鼓勵外賣員報工傷,期望積累更多數據,令政府可以進行研究或調查。

蕭倩文接任總幹事後,仍親赴現場,陪伴家屬。(羅國輝攝)

過勞死未有定義亦未納入職業病

工時長的香港,過勞死仍未有定義,亦未納入職業病,僱員工作期間猝死,難獲賠償。據勞工處提供的數字,2022年首三季的非因意外死亡個案達97個,當中62人患心臟病、另有14人患腦血管病。翻查資料,2017年至2021年累計有665宗非因意外死亡個案,即平均每年均有逾百宗相關個案,而在665宗個案中,逾七成半涉及心臟或腦疾病。

勞工處2017年曾委託職安局研究僱員工作期間猝死個案,職安局共分析200宗工作間因心腦血管病死亡的個案,指大多數個案涉多種引致心腦血管病的個人風險因素,如高齡、肥胖、吸煙、飲酒等,沒有個案只涉及與工作相關的風險因素。

勞工處報告指沒有工作猝死個案只單一與工作有關 蕭倩文失望

蕭倩文重提這報告,直言失望,「呢個都係我地法例落後嘅地方,點解一定要完全單一原因?點解唔可以考慮一啲誘發嘅因素呢?我哋本身有一個病,但係因為職業嘅關係加重咗、誘發咗我哋變成一個死亡嘅情況。」

「如果政府再用嗰啲咁單一性、唯一嘅因素去做,係冇辦法保障到我哋打工仔。」蕭倩文認為,政府應用更人性化的方法處理,如按百分比例出死因多少與本身疾病有關、多少與職業有關,甚或設委員會進行調查,「都叫做比家屬有一個調查結果、或者一啲公道,但係我哋而家係冇。」

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辦工室的書櫃上放著「堅持到底」小巴牌、及工權會活動的舊照片。(羅國輝攝)

考慮過辭職 陳錦康離世即義無反顧接捧

在工權會工作的14年間,她有時都會想:「我自己會唔會都係咁?」更明白要珍惜當下。她坦言,數年前,曾考慮辭職,將多些時間放在家庭。至2019年,陳錦康離世,蕭倩文接任總幹事,「我覺得喺情義上,都係需要去幫手,所以我就直接接咗。……我覺得我亦都係義不容辭,或者義無反顧去接。」

堅持下來,蕭倩文說:「係上帝嘅旨意嚟。」接任之後,蕭倩文跟陳錦康一樣,無長留辦工室,仍親赴現場,陪伴家屬。即使2020年她懷孕期間,仍照樣走在前線,「我嗰陣時又唔知點解,天不怕,地不怕。」

時刻保持住一個謙卑嘅心,去對待我哋嘅工作。用一個服侍嘅心態,喺社會上面有一班有需要嘅人,如果我哋唔做,邊個做呢?呢個任務,我哋覺得冇得唔做,或者冇得偷懶。
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
辦工室的窗邊,仍放著前總幹事陳錦康的相片。(羅國輝攝)

工作上傾盡全力,但母親、陳錦康的離世、接手做總幹事,種種變化,也為她帶來壓力。蕭倩文說,一直忙於工作也以為自己「無事」,直至與孩子相處,偶有情緒爆發,她才察覺原來有一直積累下來的情緒未及梳理。

她坦言,仍未有方法處理這些情緒,但仍會堅持做好工權會的工作,包括繼續推展安全教育,在職安上提出更多倡議,「我唔希望工權會停留喺出聲鬧邊度做得唔好,我哋其實都有一個責任去諗,點樣可以一齊將件事做好。」

蕭倩文工作枱對面的木櫃,貼著的一副對聯,寫道:「以基督心為心 與工傷者同行」(羅國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