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倫常命案|少數族裔用精神服務5年無增 學者促設專門中心

撰文:陳葆琳
出版:更新:

目前全港共有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根據5年前收集的數據,100名服務使用之中,不足1人為少數族裔人士。有學者表示,目前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少數族裔的使用率嚴重偏低,至今並無增加,不論是提供服務的前線社工,仰或少數族裔人士,精神健康服務均會遇到障礙,建議可指定部份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增設專門服務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協助。

有前線社工表示,加強社工服務少數族裔的意識有其必要;另外認為父母感到有壓力時:應該要有意識自己處理,想方法令壓力得到適當紓緩及處理,以免壓力爆煲影響家庭。

▼6月5日 深水埗發生倫常命案▼

學者:求助者只有1%以下屬少數族裔

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及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曾經透過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向民間收集資料,2017至2018年少數族裔的總體利用率分別為0.68%。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關志健說,官方一直沒有相關統計,目前正收集最新數據,但以其向服務經營者了解,求助的少數族裔人數並無增加,粗略估計大概維持1%以下,「相比起人口組成,計埋外傭,超過8%係非華裔,但係呢啲服務入面,咁少少數族裔嘅朋友,咁佢哋去咗邊呢?」

他認為對於少數族裔人士而言,求助精神健康服務亦會遇到語言障礙及文化障礙,並被家人反對,「畀屋企知道咗佢哋去搵啲華人社會嘅社工去傾,可能涉及家事,可能好嚴重嘅事……到『家醜呀嘛』」,加上少數族裔在香港的圈子較小,共同朋友多,求助後令消息傳開,或令他們卻步。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關志健指,大部份少數族裔人士並無輔導或「見社工」的概念。(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兩大問題:少數族裔無見社工概念 社工無準備服務他們

關志健表示,大部份少數族裔人士並無輔導或「見社工」的概念,如果服務提供者有文化敏感度(cultural sensitivity),懂得與少數族裔人士溝通,向求助者確保求助內容會保密,可令他們安心。他又指,過去曾有實驗發現,少數族裔青年很樂意與社工及輔導員聊天,前提是可以跨越語言障礙,多使用英語及圖畫令他們了解服務,「如果我哋能夠行多一步做得好啲呢,佢哋就會多咗人肯去接受服務,同埋會得到服務的好處。」

他又提及,過去研究顯示,前線社工並無心理準備服務少數族裔,甚或社會服務機構的管理層,亦不喜歡服務少數族裔,令少數族裔的精神健康不被重視。關志健說:「可以理解嘅,因為冇誘因去做……香港人太多各類嘅問題,未必排到呢樣嘢。」他認為,可以參考醫院管理局的聯網,各大區選取一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增設主題服務,為少數族裔人士提供協助,並聘請有相關訓練及經驗的社工輔導。

中大社工系講師:要讓少數族裔知道有精神健康服務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曾任前線社工服務超過10年的丁惟彬表示,同意前線社工處理少數族裔個案較為吃力,「但唔代表個個都唔ready(準備)去做,同埋實際上一定要做」,認為加強意識及文化敏感度是有其必要,例如認識少數族裔的習俗及想法,包括家庭觀念。他認為,更重要的是少數族裔群體是否知道有精神健康服務,建議政府可以多作宣傳。

丁惟彬指出,父母不和或有心病,較常出現其中一方「拉個仔埋一邊」,孤立另一方,導致其中一方情緒不好,甚至責罵子女,令家庭關係愈來愈差,認為父母應該要有意識,得知自己有壓力之後,想方法令壓力得到適當紓緩及處理,不應該將工作及現實生活所有不快帶回家庭,「通常一路死頂嘅話,明知自己好大壓力,但又唔搵任何方法去紓緩,例如搵朋友傾偈、搵專業人士求助,咁好正常壓力爆煲、失控,做一啲傷害小朋友或者仔女嘅行為。」

大家要明白,其實而家都市人生活好大壓力嘅,要搵一個點樣去處理自己壓力嘅方法,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而通常呢個方法其實最好唔係直接同呢個屋企有關,例如搵下朋友,或者有啲嗜好,變咗可以分散注意力。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丁惟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