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無創引流術治惡性膽管阻塞 成功率增、治療時間縮短至10分鐘

撰文:呂穎姍
出版:更新:

現時患有惡性膽管阻塞而不可接受手術切除的病人只可以接受以內窺鏡治療,惟如惡性腫瘤導致十二指腸水腫和脆弱,以及由於腫瘤浸潤引致十二指腸狹窄或扭曲等,都十分難通過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治療。

中大在10多年前將「超聲波內窺鏡引導下膽管十二指腸引流術」(ECDS)引入本港,醫學院最近一項的國際研究證明,新技術能夠避免傳統手術的風險,成功在正確的膽管位置放置金屬支架達96.2%,比起傳統的技術76.3%高,另外治療所需時間亦僅為10分鐘。研究結果已在醫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

中大醫學院利用「超聲波內窺鏡引導下膽管十二指腸引流術 (ECDS)」治療惡性膽管阻塞的效果,可媲美常規內窺鏡治療,甚至成功率更高,治療時間更短。(中大醫學院提供圖片)

現時本港每年都有數千名晚期癌症病人受惡性膽管阻塞影響,目前的常規治療為「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俗稱膽管鏡),在膽管置入支架,惟如患者的十二指腸脆弱、扭曲或狹窄,難以接受傳統內窺鏡方法放置引流支架。

有見及此,中大醫學院於10多年前將「超聲波內窺鏡引導下膽管十二指腸引流術」(ECDS)引入本港,新技術可在膽管和十二指腸之間以支架進行直接吻合,情況接近傳統的繞道手術。醫學院最近一項的國際研究亦證明,新技術免卻傳統手術的風險且效果更佳。

研究並招募了155名惡性膽管阻塞患者,分為兩組,一組使用傳統技術,另一組則使用新技術。研究發現新技術能夠避免傳統手術的風險,成功在正確的膽管位置放置金屬支架達96.2%,比起傳統的技術76.3%高,另外治療所需時間亦可由傳統的25分鐘縮短為10分鐘。

張源斌指出,如惡性膽管阻塞患者的十二指腸脆弱、扭曲或狹窄,以傳統內窺鏡方法放置引流支架的難度便會增加。(中大醫學院提供圖片)

現時新技術已用於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患者身上,至今約200多宗治療病例,而亦愈來愈多公立醫院採用這技術。不過,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張源斌表示,由於大型醫院只有一兩名醫生掌握技術,加上特製支架較貴,故現時尚未適合推廣至全港,仍需要時間去推展相關新技術。他期望在部分預計難以透過傳統技術治療的病人個案中,新技術可以作為他們膽管引流的首選方法,並在更多醫生熟習新技術後,再推展至全部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