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企業簽署零碳約章冀十年減排4成 商界環保協會倡政府研碳稅

撰文:余心美
出版:更新:

政府合辦的「碳中和宣傳運動」於上月展開長達兩年的宣傳,商界環保協會不約而同在同月啟動《BEC零碳約章》,召集商界各行各業由昔日的低碳目標,提升至零碳,參與簽署的逾60間企業,要在未來10年減少碳排放40%。
該協會政策及研究部主管劉敏智表示,商界願意定一個在2033年完成的進取目標,才有希望達致政府定下2050年碳中和的藍圖,其實商界支持零碳,可體現在市民日常消費模式上,例如製作低碳的產品、在商場投放回收或充動泊車位等,都與大眾息息相關。至於政府除了在立法層面透過垃圾徵費去改變市民浪費習慣之外,亦可考慮引入「碳稅」,向製造溫室氣體排的企業徵稅,商界環保協會近日向政府建議施政報告可考慮就此作出研究。

商界環保協會(Business Environment Council,BEC),於2019年推出《BEC低碳約章》,經過3年已有過百間企業參與這個鼓勵性質的約章,該協會於上月24日推出升級版的《BEC零碳約章》並舉行啟動禮,首批簽署企業或機構有60間,來自各行各業,包括房地產及建造、銀行及金融、工程及建築、航空及船運、能源及公用事業、接待業等。

三年前低碳約章 2023年升級零碳約章

簽署《零碳約章》的企業或機構可選擇成為「行動簽署機構」或「符合科學簽署機構」,每年向協會申報減碳進程,前者只需提供基本清晰的減排目標,後者就需明確按照科學基礎減碳目標,以助控制氣溫升幅於攝氏1.5度內。約章簽署機構將獲邀參加協會主辦的工作坊和活動,及參與其他約章相關項目,例如Power Up Coalition、碳披露計劃,及香港國際機場減碳技能提升計劃等。

商界環保協會政策及研究部主管劉敏智上周三(30日)接受訪問時表示,全球都在講求「淨零碳排」,目標都是本世紀中期達致,像本港和內地都設定2050年碳中和、歐洲多國更定於2040年,印度則定在2070年。

他表示,既然全球都設定減排的更高要求,國家亦有行動框架,商界提出零碳指標,增加了減排要求,要求簽署的企業須把清晰減排目標寫在公司年報、ESG報告或發表公司聲明,首批簽署的60個企業及機構中,有43間是之前已簽署《低碳約章》,餘下17間是新參與。

簽署約章商界冀2033年減排40%

商界環保協會對簽署的企業會有監察,劉表示,如果首年內交不出減排相標仍可酌情處理,兩年內交不出就要剔除在簽署名單之外,惟強調簽署約章是為推動減排多於懲罰。該約章為全年的恆常計劃,協會歡迎所有企業簽署。

特區政府2021年發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的四大減碳策略,包括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劉敏智表示,對很多市民而言,這是幾十年的願景,這一刻未知有否減排新技術,所以先看簽署約章的企業或機構,在未來十年(2033年)作出進取的減排40%目標,以支持香港有機會達成2050年淨零願景。

2021年10月政府公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小冊子。
今年8月展開為期兩年的「碳中和宣傳運動」,由環境運動委員會主辦,環境及生態局、環境保護署及機電工程署合辦,鼓勵市民配合《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提出的減碳策略。(環境運動委員會圖片)

微企亦可參與約章

劉敏智表示,微企如果想參與約章,又對減排未有太多經驗,其實可從四大策略中的第二至四項體現,包括有關企業的寫字樓或商店所在的建築物,有否能源審計、能源效益設施(例如再生能源、太陽能);運輸物流行業,在交通工具採用減排方向,例如綠色能源、電動車;辦公室或店舖減少產生廢物等,相信明年4月政府實施垃圾徵費會更見效果。

商界在營商上的減排行為,其實與廣大市民的消費模式相關。他提到,大企業像上市公司需要透明度,當進行國際貿易時,國際投資者也會要求提交氣候報告、ESG報告等。又例如地產商、進取的企業,會在旗下商場引入許多綠色元素,例如回收設施、「裸買」店、素食店、充電泊車位等等,就會吸引一些市民特別喜歡去逛街。

商場引減排元素招客

他又指,商場更可與租戶簽署「綠色租約」,是一整條供應鍊的方式去減排,「租我物業嘅人環保啲,可以平租啲。」物管公司也可擔任減排角色,除了放置回收設施外,亦可向顧客提供減排訊息、調節物業冷氣,「令市民感到你(個商場)都環保」。他另舉建築地盤例子,打樁的重型機械以柴油發動,可以透過重型器械電動化,推動工地電氣化,有關重型機械在內地或歐盟國家都有供應。

廣州滑雪場耗電大值得反思

但反過來說,商界如果從事的業務會增加碳排放,可能對生態會帶來更多的破壞。劉敏智表示,像水果要合乎季節性,例如夏天種植當造水果,而非在冬天開一個溫室場地去種植士多啤梨,這樣會耗用很多水電;又例如冬天可以到北海道滑雪,「廣州點整啲雪出來(滑雪)?」他指,室內滑雪場需要耗用很多電力去維持,雖然未必有法例限制用電,但他促大眾謹記今年7月北京遇上破紀錄的水浸、8月分別有加拿大森林大火和夏威夷山火,「有冇思考?如果唔做減排,山火、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損失一定更大。」

協會交施政報告建議研究「碳稅」

劉敏智表示,長遠觀察就是要提「碳定價」,簡言之就是向製造溫室氣體者收錢,新加坡就徵收了「碳稅」,以補貼地球生態帶來的損失。商界環保協會8月中出席施政報告諮詢會後,於上周三(30日)向政府提交施政報告詳細建議,其中一點就是提及新加坡「碳稅」,促政府考慮如何制訂「碳價」,目前本港是有自願碳市場,把減排後的碳進行交易。

協會沒有提議徵稅水平,劉表示,現時的自願碳市場,需要增透明度,香港稅基窄雖是優勢,但面對氣候變化,就要考慮是否進取一點,思考應對這些挑戰或機會,在溫室氣候量化價值上做多些研究。

新加坡在2019年起徵收碳稅,是東南亞第一推行的國家。(資料圖片/Getty)

新加坡「碳稅」明年加稅倍增至25新幣

翻查資料,新加坡早於2019年1月1日起徵收「碳稅」,徵收對象為每年排放25,000公噸以上之溫室氣體排放的企業,每公噸稅收5元新加坡幣,涉及大約50家發電廠和大型製造商,但該稅項將分階段調高費用,2024年元旦起大增至25新幣、2026年45新幣,及2030年50新幣。

劉表示,歐盟或國內都設定碳上限排放,只針對法定行業,假設今年全個發電行業要減排100公噸,並由十間公司每間負責10公噸,A公司用盡方法仍要排放13公噸,B公司則超額完成只需排放7公噸,A公司就賣出3公噸予B公司,後者把賺到的錢再投資在減排之上,就是碳交易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