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雨水浸︱500年一遇?明朝至今最大雨?天文台、渠務署各有所指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香港昨夜(7日)經歷世紀黑雨,天文台及特首李家超均表示今次是「百年一遇的大暴雨」,而在下午舉行的跨部門記者會中,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及渠務署則指是「500年一次大嘅雨」。500年前的1523年,是明朝嘉靖二年,是否表示這次是明朝至今最大雨?
其實新聞報道中常提及的「幾多年一遇」是表示概率。天文台與渠務署的計算公式亦不一樣。簡單而言,天文台的「多少年一遇」,是基於以往錄得的雨量及出現頻率作為統計基礎作出推算,是數據上的結論;而渠務署所指的「多少年一遇」,其實是防洪標準,一般市區排水幹渠系統足以應付重現期為200年一遇的暴雨,而今次「500年一遇」的暴雨侵襲,最後便導致多區出現水浸。

明朝嘉靖帝明世宗朱厚熜。

「幾多年一遇」為概率表述

500年前的1523年,是明朝嘉靖二年,嘉靖帝朱厚熜剛剛繼位不久,他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即明世宗。

500年後的2023年,香港經歷「500年一遇」的大雨,是否表示明朝至今最大雨呢?天文台說打破1884年開台至今的降雨紀錄,又何來500年呢?特首說「百年一遇」與渠務署的「500年一遇」又有什麼不同呢?

其實「幾多年一遇」是統計學上表述概率的方法。術語始於1960年代,美國的洪水保險計劃,用年度超越或然率(AEP)作風險評估,定出防洪標準。

其他「幾多年一遇」,如百年一遇的洪災,即是在任何一年,發生這種程度的洪水,機率是1%,它的年度超越或然率就是1個百分點,平均重現期是100年,但不代表100年內只會發生一次。

▼9月8日早上 黃大仙中心北館地下被淹沒▼

+7

天文台以雨量及出現頻率推算

前天文台台長梁榮武解釋,天文台計算「幾多年一遇」的方式,是基於以往錄得的雨量及出現頻率作為統計基礎作出推算,有機會用到每小時雨量、一日雨量等作為基礎數據,對比過往紀錄後便得出多少年一遇的結論。

天文台極端事件的重現期估算,計算「幾多年一遇」的概率。(香港天文台網站)

而署理天文台台長李立信亦在記者會上表示,天文台總部曾錄得158.1毫米的一小時雨量,創1884年天文台開台以來最高紀錄;過去24小時天文台總部亦錄得超過600毫米雨量,大約佔全年總雨量四分一,形容「所以真係一個好極端嘅情況嚟。」

根據天文台網站的資料,由於極端事件數據量少,新增一兩次極端事件也可能會對估算出來的結果有較大的影響。換言之,極端事件的估算值會對新觀測十分敏感,所以隨着觀測愈來愈多,估算出來的重現期迎來較大的變化也不足為奇。

香港防洪標準,用「幾多年一遇」的概率來描述。(渠務署網站)

渠務署以防洪標準計算

至於渠務署所指的「多少年一遇」,其實是防洪標準,以降雨強度及海平面作為根據,一般市區排水幹渠系統足以應付重現期為200年一遇的暴雨,署理渠務署署長徐仕基亦在記者會上指出,香港主要市區排洪設施是以200年一遇的雨量作標準,所以雨量已超出設計客量,也是引致水浸的主要成因。

 ▼9月8日凌晨 柴灣黑色暴雨警告下多處嚴重水浸▼

+6

▼9月8日凌晨 黑雨下柴灣馬路黃泥水浸至大腿以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