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暴雨|本港渠道抵200年一遇 甯漢豪:指標與新加坡東京看齊

撰文:洪芷菁
出版:更新:

一場世紀暴雨令各區出現嚴重水浸,防洪工程進程緩慢成為關注點,當中東區排水改善工程料花逾十年。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早(16日)在港台節目中承認東區的工程需時特別長,並指市區工程評估較複雜,不同工程項目有其排序。她亦指出,特大暴雨期間,水浸情況並不限於水浸「黑點」。

本港主要渠道設計為承載「200年一遇」雨量,甯漢豪表示,這個防洪標準相對於鄰近的新加坡、東京和倫敦完全看齊,「甚至係高過其他呢啲大城市」,反映政府有嘗試「超前」去思考。

▼9月14日 暴雨再襲柴灣▼

+12

甯漢豪:一般工程只需花約4至5年 市區工程評估複雜

被問及東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自2018年渠務署在區議會介紹工程,直至2023年4月方批出年為期8年工程合約,即超過十年才完成工程是否正常,甯漢豪承認工程需時特別長。她解釋通常首先有策略規劃,如檢視全港未來十年需做排水系統的地方,需要耗時多少年;其後對個別工程作顧問研究,因市區工程評估較複雜,顧問研究涉獵範圍較大。如在人口密集地方做排水系統可能改變地底設施,工程期間亦影響居民出行,故各項評估需時。她指工程本身,則需花費約4至5年分階段完成。

對於黃大仙排水系統設計自2015年推出可行性研究,但預計明年才完成,即耗時9年方完成設計是否屬正常程序,甯漢豪指每一個項目有其複雜性以及牽涉不同工程項目排序,「其實如果排水工程,無論市區同埋鄉郊都係需要。」

▼9月9日 黃大仙中心北館水浸後滿目瘡痍▼

+25

世紀暴雨的雨量為「500年一遇」,甯漢豪表示,市區主要渠道設計能處理「200年一遇」大雨,市區分支的渠道則可應付「50年至100年一遇」雨量。她形容這個這個防洪標準相對於鄰近的新加坡、東京和倫敦完全看齊,「甚至係高過其他呢啲大城市」,反映政府有嘗試「超前」去思考。她指,為了應對極端天氣,去年已展開防洪研究,研究當世紀末時遇到更極端情況、海水平面繼續上升,渠務設施可以如何設計和部署,期望明年下半年完成,並有初步建議。

特大暴雨水浸不限黑點 連日暴雨難清理渠道

被問及世紀水浸期間,出現多個水浸地方均非以往的水浸「黑點」,或由渠道淤塞引起,甯漢豪解釋,水浸「黑點」指即使平日下雨情況,因地勢或排水系統承載力不高,水浸規模及嚴重性高於其他地方。當面臨特大暴雨,水浸地方並不局限於「黑點」,而政府安排渠務工程不會局限於「黑點」位置。

她又補充,渠務署、食環署及路政署,都在每次颱風或大雨過後循環式清理河道及渠道。她憶述由先前十號颱風蘇拉襲港後至黑雨降臨有大約一星期時間清理,黑雨過後每隔一日,局部地區再有特大降雨量,「就算佢即刻撲咗去清,嗰個循環可能未曾清曬,佢又嚟啦。」她指除了清理工作,渠務改善工程,街道整潔也重要的。

▼9月14日 紅雨下環翠邨停車場再度水浸▼

+5

除黃大仙,柴灣、北區防洪工程進展亦緩慢,部份甚至超過十年仍未完工,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對此表示,政府一直有做排水系統工程,目前有12項工程正展開,而詳細工程設計則有18項,分佈新界北區、元朗、大埔、黃大仙及東區等。她指由於工程排序需視乎整個政府的公務工程,除排水管外,還有道路工程、土地平整等。她指在特大暴雨期間,檢視哪些地區水浸較嚴重,有助未來工程排序。

▼9月8日早上 黃大仙龍翔道觀塘方向再度水浸▼

+12

潘焯鴻撰文甯漢豪比對有誤 發展局駁斥錯誤理解

另外,建築工程師潘焯鴻今日在社交媒體撰文,質疑甯漢豪將香港渠務排水設計基準直接與新加坡和東京,指出香港每年的降雨量比新加坡和東京高,每月的雨量分布也不同,香港在5至9月的雨季所落的雨並非新加坡和東京可以比較。他指新加坡全年雨量與香港只差20%,但新加坡氣候平均,全年都是夏天,雨水幾乎是平均的,因此根本不會遇到香港在雨季需要應付的巨量雨水。

發展局晚上在社交媒體撰文反駁,不點名指有關評論是基於對渠務設施設計標準的錯誤理解。局方指出,每個地方均會按照當地的降雨紀錄,經過數學分析,運算出不同重現期的設計雨量,過程中已考慮到當地降雨量的特性,包括降雨強度及時間長短,因此每個地方都以自己的降雨量數據和所選擇的重現期設計渠務設施。

局方說,一個重現期為二百年一遇的降雨, 其出現機率為二百分之一,而一個重現期為一百年一遇的降雨,其出現機率僅為百分之一,因此採用重現期為二百年一遇的設計降雨量肯定是一個較高的防洪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