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科技|尚海龍:7年時間香港河套沒有起色 香港實在太慢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立法會周三(18日)復會,首個議員議案「跟進國家主席習近平2022年6月30日的重要創新科技指示」由選委界立法會議員尚海龍動議。他在發言時批評香港的創科發展實在太慢,因此提出這個議案目的是要全面、準確、理解、落實習主席對香港創科指示,建議政府同社會要從科技、人才、創新三位一體宏觀視角做好工作。

尚海龍在發言前突然敲鑼。(立法會直播截圖)

2023年10月18日尚海龍議員議案

跟進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2年6月30日的重要創新科技指示

多謝主席!我好榮幸飮頭啖湯,成為大會休會結束之後以第一個議員議案「開鑼」登場!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去年6月30日到訪香港科學園,本人有幸作為創科企業代表連同多間大學校長、院士、科研人員、青年代表一齊與習主席見面,我重好清晰記得,當時習主席為香港創科提出四點指示:

1、希望香港要堅持不懈搞好創科,政府同市場共同投入;

2、希望用好一國兩制,匯聚全球科技人才;

3、希望香港透過創科為青年向上流鋪路搭橋;

4、希望香港發展創科要同灣區以及內地城市珠聯璧合。

習主席視察做出指示後,整體社會的創科氛圍濃郁好多。今年6月30日,創科工業局、多個相關機構齊聚科學園舉辦「香港創科 砥礪前行」活動。除展示政府推動創科開始同時間賽跑,亦表揚創科人才揚威海內外的卓越成就。立法會都非常關心創科,過去的暑期,議員們亦休會不「休假」,先後到福州、廈門進行職務考察,議員們實地體驗他們的科技發展成果及軌跡,對香港甚具啟發性。

之後,我與四位議員同事帶領30位香港IT行家去合肥、青島,親眼看到當地在發展科技及經濟有幾落力。有當地公務員都向本人表示科技發展不等得,「星期六保證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證」。反觀香港實在太慢,2017年1月3日,港深兩地已經簽訂河套合作備忘錄,近7年時間,香港的河套地塊仍然沒有太大起色,明白有黑暴、疫情的三年半影響,但香港創科發展速度的確不能令人滿意,之前兩日,報紙見到,丁薛祥副總理在深圳望向香港,香港河套沒有太大變化,點解呢?科技園公司應該來立法會接受質詢!還有,現在兩大園區已經基本飽和,科技企業發展都缺乏空間,下一步發展計劃幾時落實呢?

我們要正面看到,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特區政府正逐步落實《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我明「心急吃不到熱飯」,要講到做到需要時間,但是其是、非其非,必須承認,我們距離習主席對香港所提出的創科期望還有很大差距。

第一、從香港創科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的層面來看,香港2018年有幸被國家確立為面向國際的創科中心,過去有部分成果例如航天工程的部分科研香港參與、分子生物學解決腦退化症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廣泛的卡脖子技術攻關香港成果仍然太少,同灣區的珠聯璧合、形成創新鏈需要加油。

第二、從香港的智慧城市建設水準層面來看,仍然需要努力追落後,在城市的規劃、設計、管理、運營方面,科技使用量還是太低,許多政府部門還在使用紙質流程,沒有智慧政府,哪有智慧城市?

第三、從香港的科技企業發展層面來看,我聽到的還總是大疆去了深圳發展沒有留在香港的遺憾,試問,如果大疆留在香港,能夠發展到這麼大嗎?為什麼科技園和數碼港運營都超過20多年,僅僅分別培育出了個位數字的上市公司?

第四、從市民的科技獲得感層面來看,香港國際大都會,搭的士主要靠舉手、買嘢好多地方只收現金、多個工地仍然缺乏使用科技,工友意外頻出,WhatsApp騙案一個月增長9倍,市民不敢相信我們生活在創科中心,請政府採訪一下北上消費的市民,感覺深圳如何?不搞好創科,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

我提出這個議案目的是要全面、準確、理解、落實習主席對香港創科指示,我建議政府同社會要從科技、人才、創新三位一體宏觀視角做好工作。

首先、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關鍵是「落地」、扶持要「精準」。要多一批有影響力的創科企業、創科產品、給市民有科技獲得感。早前,特區政府設立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這是最新計劃,但市民可能都搞不清楚現在總共61項創科資助計劃,如此眾多的資助計劃,山頭林立,耗費了大量公共行政資源,成效如何難以評估,比如2022到2023曾經還有一個策略性創科基金,STF,50億,現在都不知去了哪裡,哪沒有問題呢?

在財政資金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特區政府也要量力而行,追求投入產出效率。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助投結合,以良性循環的市場化運作原則支持科技企業發展。新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建議將創科企業作為重點投資方向,吸引更加多資本進一步推動香港青年創新創業。政府更要率先開放場景,我建議每個政策局每年最少要採購4項本港創科產品或服務,每年最少提供60項創科落地場景。

其次、人才是第一資源。過去五年半時間,本人在非牟利平台支持企業孵化工作,總共有9次孵化行動,完成超100家香港青年創業公司的孵化。這批企業暫無一執笠,有些更拓展到內地、東南亞地區甚至澳洲。這向香港社會釋放一個重要的信號——就是除了讀「神科」外,青年從事創科亦能成就一番事業,香港青年是得的。另外,我們要用好來港的人才,包括高才、優才,解決好他們就業創業、居住、子女教育、醫療等切實問題,加速推動新來港人才融入香港,同本港青年一道,為香港的由治及興創造價值。我好期待,10月25日的施政報告,關心新來港人才,如果他們買樓可否可以免徵辣稅呢?當然,如果七年之內轉手售出方面要有罰則!

第三、創新是第一動力。創新不單指企業的創新、還包括了政府治理創新同法定組織的創新,創科局2015年尾成立後,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們的大量科技相關法定組織同研究中心,二三十年未曾改變過自身的法例,比如昨日開研究中心的會,過千人的團隊,一邊申請A部門的公帑,一邊拿B部門的政府項目,計落去說商業收入超過30%,翻來覆去都是立法會批出的錢?這個叫市場化?合理麼?

一邊政府強調對科技投入億億聲,另一方面整體香港科技產業在GDP中佔比不足1%,造成一種好得意的文化:哇,你公營機構有實力都取得,為何我不去拿呢?大量機構、中小企不是在申請Funding,就是在研究如何申請政府funding,如何優化改革法定組織,理順政府同創科平台關係,促進創科生態的自我造血能力,需要政府落到实处。

各位同事,各位創科業界同仁、各位市民朋友,習主席蒞臨科學園指導意義重大而深遠,回顧一年多後的時間,香港創科發展,已經形成了一種小氣候。而要形成大氣候就需要製造條件孕育更廣闊的土壤,包括更精準的產業、倍數增長的企業、人才政策落地、提早安排土地、加快發展香港的創科生態,貢獻經濟發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不斷完善創新機制和體制,我們才能解決「轉型之痛,發展之困」,實現更高水平的科技自強自立,同心協力,全面迎接香港由治及興的新時代。

主席,本人會先在此暫停發言,預留時間在之後就政府、各議員及修正案作進一步的回應。多謝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