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17環團聯署倡完善氣候治理架構 監管企業對環境影響

撰文:陳葆琳
出版:更新:

特首李家超將於下周三(25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本港17個環保團體聯合提交政策建議書,促請政府從能源發電、建築物能源效益、交通運輸、廢物處理等多方面減緩氣候變化,並建立完善的氣候治理架構,設立專責部門監管企業對環境的影響,同時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排目標、報告機制和明確政府責任。

▼10月4日 熱帶氣旋小犬下沉氣流帶來133年來最熱10月天▼

+4

政府於兩年前出爐《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智庫組織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員曾詠認為,政府必須為各行業設定短期減碳目標,以5年為期,為業界提供清晰指示,從而令他們得知可從何入手進行減排工作,踏入邁向碳中和的路徑:「氣候藍圖有明確寫明不同方面有可量化嘅目標……但至於話點樣去達成呢個目標,我哋希望政府係可以真係制定一個清晰、高透明度,同埋可以再細分嘅路線圖。」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則指,政府須迅速建立完善的氣候治理架構,展開為氣候行動設立法律框架的可行性研究,並設立專責部門,監管企業對氣候及生態造成的風險;同時利用獎罰機制,規範企業對環境的影響。此外,近年極端天氣頻現,他表示,為保障市民在氣候危機下的人身安全,政府急需提升香港應對極端天氣能力。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則指,政府須迅速建立完善的氣候治理架構,展開為氣候行動設立法律框架的可行性研究。(資料圖片 / 張浩維攝)
見到嗰山禿咗要種返樹,都要經過好多唔同嘅部門嘅批准,成個政府架構都冇一個簡單直接嘅方法,畀環團或者其他機構去做呢啲保育修復嘅行動。例如地政(總署)、漁護署,好多唔同嘅部門。我哋都希望部門之間有多啲合作,可以簡化一啲licensing(授權)或者permit(許可證)嘅問題。
香港大自然保護協會氣候變化研究員梁沛健

香港大自然保護協會氣候變化研究員梁沛健表示,「海綿城市」於內地已屬非常成熟的發展方式,希望本地亦可將「海綿城市」的概念納入主流,即主張減少城市開發,通過自然排走雨水,而避免進行大規模的人工渠道改善工程,以加強抵禦風暴侵蝕、洪水和高溫影響。

▼9月8日凌晨 黑色暴雨警告之下本港多處嚴重水浸▼

+6

環團聯合政策建議包括制定使用氫能的路線圖、加快綠色氫能供應、現行推廣電動私家車的措施擴闊至所有車輛類型,包括貨車、巴士和小巴等商用車。他們同時倡議建立本地循環經濟,促進重用,並制定廢物處理的框架和時間表等。環團亦建議建立區域合作,以鼓勵電力公司投資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並制定清晰路線圖以確保新建建築物和基建設施達到淨零排放要求。

聯署團體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綠領行動、綠惜地球、香港觀鳥會、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健康空氣行動、綠色動力、低碳想創坊等。

環境及生態局稱,由特首親自主持的跨部門「氣候變化及碳中和督導委員會」一直以最高層次制訂整體策略和監督各行動協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採取全政府動員方針,並推動整個社會落實低碳轉型。

政府今年1月已成立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專責加強統籌和推動深度減碳工作,包括聯繫相關政策局、推展碳中和及適應氣候政策、支援督導委員會及新成立的「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