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醫療科技日新月異 日後料惠及本港病人

撰文:01醫務所 源栢樑
出版:更新:

香港自97年回歸後,本地工程界與內地工程業界的交流越見頻繁,特別在新冠疫情後,各地交往逐漸復常,本港與內地的文化、商業及學術等往來亦有增無減。筆者早前便前赴安徽省合肥市參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的年會,不但有機會與內地及澳門工程業界交流和分享經驗,亦有幸見識到內地醫療科技發展的迅速,或許未來不只內地患者受惠,亦有更多機會惠及本港醫療業界,為大眾帶來益處。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國家在發展核聚變科技同時,亦將技術轉移於發展具經濟效益及更精準的醫用高磁場強度的磁力共振檢測儀器。

早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協)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以「創新引領 自立自強 —— 打造高品質科技創新策源地」為主題的年會,涵蓋三大主要板塊,包括「科技自立自強」、「學術跨界融合」及「服務地方:建設科創高地」,並開展二十項專題活動,以及相關高端及創新科技發展項目的發佈。有超過800多人來自全國各有關部委、中央企業和省市相關方面負責人,科研院所、高校和全國學會的科技工作者代表等參加了主論壇。而本港及澳門等地的業內人士亦應邀出席參與,更得到中國科協及內地相關高階機構的安排,參觀不同科技發展的項目,不但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亦驚嘆內地科技發展之高速實在不能同日而語。

筆者與同行工程業界人士在是次交流中,獲安排參觀一處名為「東方超環」或稱為 EAST(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的「人造太陽」實驗硏究所,模擬太陽內發生的 「核聚變」(nuclear fusion)。此國家級科研項目被指是世界首個非圓切面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tokamak),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磁局限融合的容器,是個環形像輪胎的真空室。早前有報道指它實現了高功率穩定的403秒穩態長脈衝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托卡馬克裝置穩態高約束模運行新的世界紀錄。

根據現場科技人員所介紹,要上億攝氏溫度的等離子體、超過千秒的連續運行時間和1兆安陪的等離子體電流才能造出實用的人造太陽,是一項巨大挑戰。若核聚變技術不斷取得進步,提升其產出能源的經濟性、可行性,使加快實現聚變發電具有重要意義。人類將來大有機會以此方式去大量發電,而非如現今一般核電廠是從 「 核裂變」(nuclear fission)中來發電,因核裂變發電會帶來放射性污染物等環境問題,就如現時日本福島核電廠設施所發生的意外事故,最終引致核污水排放至大家共同擁有的海洋,並非大眾樂見。再者核聚變發電建設所用的發電原料為「氘」(Deuterium),是氫的同位素,亦稱為「重氫」,此非放射性原材可直接從水中提取,算是取之不盡的發電原料,因此是一種非常理想的能源產生方式。

有內地專家告知,國內持續發展此關鍵核心技術期間,已將其中科技轉移或轉化成為具經濟效益的高端民用設施,包括高端醫療治療設備,例如可生產出高磁場強度的磁力共振儀器,令磁力共振技術推進至更為精準,讓醫者能更準確地掌握病人身體狀況。

另外,專家亦指這些高端科研亦已發展出更先進的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有別於傳統放射治療技術,即利用科技將具治療效果的質子直接束射至較深層次的腫瘤,加上定點爆破及能量一次釋放的能力,高效地直接「殺死」癌細胞,亦令腫瘤旁的器官或身體部位不受影響或將其影響減至極低。

內地科技創新之快實在令筆者和同行嘆為觀止,有幸觀摩到此類國家級科技實在感榮幸。筆者同時亦想起,早前剛由國家給予援助香港所交付的落馬洲河套區的「中央援港應急醫院」,內裡設置由內地生產先進的高端醫療檢驗設施,提供包括電腦掃瞄造影服務等,據報已惠及不少本港市民,加快了輪候檢查時間。內地醫療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已打破昔日經常被指醫療新技術被西方國家壟斷的局面,不但懂得借助「沿途下蛋」的道理去將科研發展成民用醫療副產品,更可「外銷」至不同國家及港澳特區等地,惠及更多有需要人士,實在是患者之福。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