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精神健康|葉兆輝稱不能只歸咎服務不足 學校須建立關懷氛圍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就學童自殺個案增加,港府在全港中學推出以學校為本三層應急機制。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今早(6日)在電台重申,不能把學童自殺問題與無足夠精神健康服務拉上等號,因會忽略自殺問題最主要因素,執行時會不夠精準有效。他又再次表示,中學三層應急機制會將識別高風險學生責任轉移到學校身上,對復常後的教師工作百上加斤,籲應推行更多學生喜歡的活動,重新建立師生信任關係,構建社會保障屏障。

政府昨起至明年1月在全港中學推出校本「三層應急機制」,冀及早識別和支援自殺風險高的學生。(photo-ac)

葉兆輝今早在電台節目稱,學童自殺問題不能與無足夠精神健康服務拉上等號,強調是「不理想、有問題」,認為將問題集中在精神服務不足時,會忽略了對自殺問題最主要因素,執行時不夠精準有效。

至於三層應急機制方面,他重申該機制將識別責任附加在學校身上,但不少教師在復常後,已有許多教學進度要追趕,不少老師更指本已無空間做原來的教務工作,甚至感到有壓力。

他說,識別高風險學生未必能一眼看穿,要視乎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學生的信任,故是否有建立關係至關重要,認為學校需多些支援,包括預留多些空白及空間給同學之間建立關係,樹立保護屏障,另一方面舉辦更多學生樂見的活動,在過程中建立師生及同學關係,組織社會保障屏障。

葉兆輝表示,不能把學童自殺問題與無足夠精神健康服務拉上等號,因會忽略自殺問題最主要因素,執行時會不夠精準有效。。(網絡圖片)

葉兆輝又提到,優質教育基金下有一些項目,推行時發現,若學校領導層對精神健康十分重視時,通常整間學校氛圍都很好,「國家安全教育又好、其他科目都好,精神健康處理唔好但不斷加野落學校,學校壓力大,大家都唔係開開心心返學就唔係一個好情況。」

三層機制中醫管局會跟進緊急個案,他表示,並非所有情緒不穩個案都要找精神科醫生處方藥物,朋輩支援及關心十分重要,在學童自殺個案中,僅3成學生有接受服務,故需在學校建立關懷氛圍,學生及師能互相分享會有一定協助。

葉坦言,不是希望青少年在無壓力情況下成長,而是要幫助他們如何面對壓力,並稱不少學生及家長在溝通及期許上分別,「好多家長鐘意把自己嘢加壓學生上面,未做到嘅想小朋友代我做咗佢,例如做唔到醫生但希望仔女做醫生,但完全忽略學生本身興趣。」他認為考慮如何在社會建立家庭友善工作間,例如私人公司可容讓家長有家長假陪子女成長,家長應接受家長教育講座等。

對於媒體有關自殺的報道,他指媒體均能克制地報道、不將自殺方法報出來,但較令人擔心是網上互傳信息的情況,他認為自殺新聞無必要廣傳,呼籲大家分享時停一停想一想,分享對事情無增加價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