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堆填區固體廢物總量達574萬公噸 人均日棄置1.51公斤廢物

撰文:鄧宇詩
出版:更新:

環保署今日(22日)公布 《 2022 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 ,2022年整體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總量為574萬公噸,比去年多1.2%。都市固體廢物總棄置量為406 萬噸,較2021年微跌2%,其中廚餘佔30%。

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而言,2022年為每日1.51公斤,稍低於2021年的每日1.53公斤,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亦按年升1%至32%。平均每日建築廢物生產量約為5公噸,按年下跌6%。

堆填區固體廢物比去年多1.2% 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升1%

環保署今日公布《2022年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 ,2022年整體棄置於堆填區的固體廢物總量為574萬公噸,平均每日15,725公噸,比去年多1.2%。報告指,都市固體廢物總棄置量為 406 萬噸,按年下跌2%,平均每日11,128公噸,其中廚餘佔30%;其次是廢塑膠及廢紙,分別佔21%及20%,而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亦比去年下跌0.02公斤至1.51公斤。

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按年升1%至32%,當中回收作本地循環再造的都市固體廢物量於2022年為約42萬公噸,較2021年的約28萬公噸增加超過五成,其中約2萬公噸為塑膠物料,10萬公噸為含鐵金屬。

建築廢物回升到疫情前水平 平均每日約5公噸

建築廢物方面,整體產生量較2021年每日減少約6%至平均每日約5公噸。當中每日92%的建築廢物,已分別透過工程直接重用,或運往公眾填料接收設施暫存以備將來重用。餘下約8%的建築廢物則被送往堆填區棄置,比較2021年增加483公噸,大致回升到疫情前的水平。

環保署:全力推進措施 長遠擺脫依賴堆填區

環保署發言人表示,政府全力推進各項政策和措施,在減少廢物棄置量的同時提升回收率,長遠擺脫依賴堆填區直接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明年年初將就規管住宅回收物的妥善處理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目標是在2024年年底前實施新法例;同時,向立法會提交條例草案訂立共同法律框架,以在2025年起逐步推行塑膠飲料容器、紙包飲品盒、電動車電池、汽車輪胎及鉛酸電池的生產者責任計劃。

除此之外,在今年年底開始擴展現有社區回收網絡「綠在區區」,在50個公共屋邨發展「回收便利點」網絡;逐步把智能廚餘回收服務擴展至全港所有公共屋邨,目標在明年內完成。

▼2022年11月 政府在公屋推出廚餘收集試驗計劃▼

+1

建築廢物方面,政府亦會於明年修訂建築廢物處置的收費水平,接收適宜循環再用建築廢物的公眾填料費的收費將維持在較低水平,鼓勵原地篩選分類,減少建築廢物送往堆填區處置。同時,發展轉廢為能設施網絡,包括在沙田污水處理廠推展「廚餘、污泥共厭氧消化」試驗計劃;在北區興建中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第二期」(O.PARK2);以及在石鼓洲旁興建中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一期」(I.PARK1),擺脫以堆填區直接處理都市固體廢物的同時,將廢物轉化成有用的資源。

+6

環團促請政府把握時機着手推廣可重用系統

環團綠惜地球回應指, 2022年的數據差強人意,仍然遠離《 資源循環藍圖 2013-2022》的目標,即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降至0.8公斤或以下、回收率升至 55%,促請政府把握時機,著手推廣可重用系統,從速增加回收配套,在源頭和末端雙管齊下減廢。

組織表示,在政府力谷回收下,塑膠棄置量仍只由2021年的每日2,331噸,微升至2022 年的2,369 噸,但回收率只有12.27%,遠低於2013年的26.27%。自 2017-18 年中國內地禁止進口「洋垃圾」後,香港的回收率仍未恢復,反映以往過於依賴境外的回收產能,香港必須實行生產者責任計劃,以截斷塑膠廢物洪流。

綠在區區在多個社區設立,收集市民回收的物品。(資料圖片)

綠惜地球建議,飲品包裝的生產者責任計劃須設定減塑目標和70%的初始回收率,涵蓋所有塑膠飲料包裝,並實行一元按金制,吸引大眾參與回收。

組織又指,現時社區回收以綠在區區為主,然而有部分遠離民居,有些流動站也只於日間服務,加上鄉郊回收點較少,未能便利大眾。組織繼指,廚餘數據反映,港人越來越多外出用膳,因此政府宜著力回收工商廚餘,例如要求商場預留空間暫放廚餘,以便承辦商每日取走。當局也應在餐飲處所密集的區域裝設更多廚餘收集機,並善用閒置土地或大型垃圾收集站作中轉站或小型處理站,然後統一運送和處理廚餘,以減省飲食業界和社區處理資源的成本。

綠領行動:憂垃圾徵費仍有多處漏洞

綠領行動高級公共事務主任蕭頴妍表示,政府多年來推動減廢,但一直成效不彰,因此需要作為「 減廢火車頭 」的垃圾徵費作推動,才可以做到真正源頭減廢。惟距今僅少於4個月,綠領行動認為各項操作仍有多處漏洞,市民亦未適應,擔心最後無法做到污者自付,淪為垃圾稅,促請政府盡快填塞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