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搭巴士的少女》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醫生,我唔敢自己一個搭巴士......」

茵茵今年二十三歲,本來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女孩。她的面上總掛著甜美的笑容,平時最喜歡和朋友到處遊玩。但當她在一輛擁擠的巴士上經歷了人生第一次「恐慌突襲」發作後,她的生活從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曾頌霖醫生

驚恐症患者會無緣無故的出現「恐慌突襲」的情況,突如其來的強烈身心不適往往令患者十分困擾。一些患者由於擔心這種難以預計的狀況隨時發生,會選擇刻意避開人多擠擁和難以逃離的地方。(資料圖片/黃金棋攝)

某天黃昏下班時分的巴士上,茵茵在接踵摩肩的人群中嘗試緊握扶手,空氣中彷彿瀰漫著令人難耐的侷促感。忽然之間,一陣前所未有的驚慌湧上茵茵心頭,她的心跳驟然加速,覺得呼吸困難和腹部疼痛。那一剎那,她以為自己隨時都可能暈倒在車廂裡。她強忍住身體的不適支撐到下一個站,巴士剛停她便馬上跑下車。

驚魂未定的她嘗試深呼吸冷靜下來,幸好很快便穩定下來,鬆了一口氣。自此以後,茵茵又再在不同交通工具上經歷了幾次相似的情況。這些突然其來的「恐慌突襲」不斷重複發生,令茵茵感到十分不解、徬徨和無助。漸漸地,她不再敢自己一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甚至只想整天待在家中,不願踏足公眾地方。只有在媽媽的陪同下,她才能偶爾離開家往遠一點的地方去。

看到曾經活潑開朗的女兒逐漸失去往日的笑容,終日足不出戶,茵茵的媽媽十分擔心她的情況。在家庭醫生的轉介下,媽媽帶茵茵來到精神科門診求醫。經過一番診斷後,茵茵被診斷患上了「驚恐症」和「廣場恐懼症」。

驚恐症患者會無緣無故的出現「恐慌突襲」的情況,突如其來的強烈身心不適往往令患者十分困擾。一些患者由於擔心這種難以預計的狀況隨時發生,會選擇刻意避開人多擠擁和難以逃離的地方。(資料圖片)

「驚恐症」和「廣場恐懼症」是常常被大眾忽視的情緒病,一般出現在青少年至三十歲左右的人士身上。驚恐症的患者會像茵茵一般無緣無故的出現「恐慌突襲」的情況,突如其來的強烈身心不適往往令患者十分困擾。其中一些患者由於擔心這種難以預計的狀況隨時發生,會選擇刻意避開人多擠擁和難以逃離的地方,從而形成所謂的「廣場恐懼症」。

精神科醫生告訴茵茵,「驚恐症」和「廣場恐懼症」的形成其實和遺傳、腦部血清素失衡和心理因素等有關,只要有適當的治療,病情大多可以好好被控制和改善。

醫生給茵茵處方了調節血清素的藥物,並安排她進行認知行為治療(CBT)。她在治療過程中學會了認清自己在「恐慌突襲」當刻的想法,對此加以分析和調節,很快便找到了放鬆身體和控制恐懼的方法。經過幾個星期的CBT,茵茵已經準備好嘗試乘搭巴士了。

經過藥物、認知行為治療、以及茵茵自己的努力,她終於可以在沒有任何設限的情況下自己搭車出街了。(資料圖片)

雖然她仍然對此感到戰戰兢兢,但她憑著新學會的應對方法,自己一個在巴士待上了數個站。有了這次成功的第一步,在接下來的治療中,茵茵不斷勇於嘗試和練習CBT的技巧,逐漸地增加了在不同交通工具上逗留的時間和乘坐距離。

經過藥物、認知行為治療、以及茵茵自己的努力,她終於可以在沒有任何設限的情況下自己搭車出街了。這天黃昏下班時分的巴士上,茵茵臉上燦爛的笑容重現人前,她正乘坐著過海巴士到銅鑼灣找朋友吃飯呢!

青山醫院。(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香港01》「01醫務所」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合作,隔一個星期二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筆下心澄】。

「澄」即是把水靜放,讓水中物沉澱,然後變得清澈。願你靜心細味每一篇小故事,見微知著,明白自己及別人的內心,把事與情看得更透澈。看得清楚,懂得珍惜,願此專欄能安撫你情緒的波瀾,享受歲月靜好。更希望你把這份體會和你關心的人分享,好讓美好人生的路上多一個夥伴。

故事細節經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