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生活難專注 電話令人分心 試用4步驟練習戒斷資訊

撰文:經理人
出版:更新:

接起一通陌生電話,原來是銀行打來推銷貸款;打開臉書,一則則昨天瀏覽過的3C產品推薦廣告跳出;想傳個訊息給朋友,剛好看到LINE推播數個品牌的促銷廣告。
數位工具發達的現代,各個企業、品牌正在從各種管道,搶奪我們短短幾秒的寶貴注意力。另一方面,因為取得資訊變得更輕鬆、更快速,人們對資訊的取得也變得更貪心,深怕一不小心就錯過什麼,像是與朋友聚會時,只要手機一亮,很多人會立刻拿起來查看。

30天資訊戒斷練習(按圖了解):

+1

資訊疲乏症候群,總害怕掌握的資訊不夠

喜歡蒐集、擁有資訊是人類的天性,因為過往人類的生存就是靠判斷周遭資訊,擁有愈多資訊愈有助於評估周遭環境,是否處在不利或有利自己的條件。

《剛剛好,的生活》表示,我們的大腦也因此隨著演化,學到新事物時,會分泌類似鴉片的物質,會讓人感到快樂與興奮,以鼓勵我們獲得更多訊息。

像是與朋友聚會時,只要手機一亮,很多人會立刻拿起來查看(unsplash@Charisse Kenion)

不過,伴隨資訊唾手可得,取得新知的門檻降低,也愈來愈少出現會讓人們覺得「哇!」的事情,為了持續獲得獎勵,只好以量取勝,導致人們著迷囤積更多訊息,卻無法妥善處理。就像累積太多雜物會堆滿工作與生活空間,資訊也是相同道理。過剩的資訊佔據腦袋,卻無法幫助我們做更好的決策。

《剛剛好,的生活》提到:「接受愈多資訊,能理解的就愈少。」甚至會罹患「資訊疲乏症候群」(information fatigue syndrome),開始質疑自身決策能力,總感覺手頭資訊不夠,久而久之就陷入惡性循環。

「接受愈多資訊,能理解的就愈少。」甚至會罹患「資訊疲乏症候群」(unsplash@freestock)

《深度工作力》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也指出,現代工作者處於極度容易分散注意力的環境,導致難以專注,把事情做透、知識學好。

他在新書《數位極簡主義》(暫譯,英文書名為《Digital Minimalism》)指出,我們之所以花時間在科技產品,是想即時取得更多資訊,幫助自己決策,但不當使用科技產品,搶走專注力,反而危害更深,導致決策品質受影響。

要擺脫資訊焦慮、找回注意力,《和手機分手的智慧》認為,完全切斷和科技產品的關係不實際也沒有必要,重點是培養健康的使用習慣。

30 天資訊戒斷練習(經理人授權使用)

書中提出幾個建議:

1. 首先,要追蹤自己使用手機的行為,了解哪些時間被偷走,以及對哪些應用程式特別上癮,再個別採取行動。

2. 其次,規畫「數位安息日」,設定暫停時間,規畫暫離手機也沒關係的時段,感受沒有隨時隨地獲取資訊,也不一定對生活、工作有害的體驗。

除了在特定時間放下手機,《剛剛好,的生活》分享另一種資訊節食的方法:設定篩選條件。例如你平常喜歡看線上影音平台 Netflix,與其每一部片都想點開來看,不知道如何決定,你可以設下特定門檻:某些明星出演或某種類型的戲劇才看。先過濾掉沒有太大興趣、益處的訊息,確保留在腦中的資訊不會過量。

要從資訊缺乏症候群中復原,不是徹底封鎖接收管道,或完全禁止使用科技產品,關鍵是建立有意識的使用行為。

你要成為科技產品的掌控者、主動規畫使用,才能掌控資訊,享有更有品質的工作與生活。

30天資訊戒斷練習:暫停可有可無的數位活動

嘗試在30天內,暫停使用「可有可無」的科技,也就是不用它也不會影響生活、工作的事物,學習管理資訊接收方式。

相關文章:【自我管理】擺脫加班窮忙有法 2大技巧助提升專注、目標為本!

+2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