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幻術】挑戰政治禁忌 為台灣戲劇開一扇窗(下)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2019年5月3日,首部用台灣政治人物「真實」姓名做成權謀懸疑的電影──《幻術》,在台上映了!
《幻術》不僅將李登輝、陳水扁、呂秀蓮、宋楚瑜、連戰等與「319槍擊案」相關的政治人物全部重現大螢幕,甚至連馬英九和蔡英文都有出現在片中,讓閱聽大眾透過電影,了解這些人在選舉期間的利益糾葛。
不過許多人以為,台灣社會風氣開放的氛圍下,這類政治題材作品應該是「很多」,然而其實在上一篇就曾提及,台灣朝野社會步入民主30年了,但涉及敏感政治的電影、電視卻寥寥可數,甚至在香港影視作品才能看到台灣政治,為什麼?

【快評.幻術】挑戰政治禁忌 台灣電影新嘗試(上)

《幻術》電影海報。(費思兔文化娛樂)

「自我審查」,或稱「人人心理都有個小警總」,源自台灣戒嚴時代,政府為進行言論管制與高壓統治,由台灣警備總司令部對發出反政府言論的人執行抓補、審問,從判決到執法期間往往「偵查不公開」。而那般肅殺氣氛,使台灣社會漸漸地習慣,並瀰漫著一種「幻術」結界,讓民眾不敢暢所欲言。

「幻術」電影主角們。(費思兔文化娛樂)

打破「幻術」的電影

從這點看來,有「快餐王」之稱、也是《幻術》出品人的蘇敬軾,無疑是相當「霸氣」,他多次公開表示:「哪有甚麼壓力!都是自己嚇自己!」蘇敬軾也說過:「台灣的民主與言論自由得來不易,應該好好珍惜。」

確實,2019年的台灣,無論是社會風氣還是政治氛圍,都比1989年開放了不知多少。而比起台灣電影剛剛有所復甦的2009年──「當年台灣電影最高票房是《聽說》的2800萬新台幣(約合708萬港元)」──電影市場也有更多的信心。

無論如何,對於現在仍在世、還在政壇中活動的人物,不使用化名甚至是間接影射的手法,的確是相當大膽的嘗試,可以說是台灣電影史上的創舉,而光是在這一點上,對台灣電影已經有所意義。

堪稱驚艷,但非完美無缺
網民評論
為年輕族群介紹「319槍擊」的背景,使電影聚焦太多故事在主角背景。(聯合報)

「踏出台灣電影實驗性的一步」,這是《幻術》電影官方Facebook上,對自身的期許。

《幻術》的發想或許充滿野心,不過在製作上卻顯得有些保守──敘事相當單一而直線,基本上就是把所有編導的想法直接呈現給觀眾,簡單的略顯粗暴。

這可能與導演符昌鋒手法有關,他已20多年未曾執導商業長片,並沒有放入太多的特別表現的敘事,只能專注將故事從頭說到尾。另一方面,為電影觀眾著想(呈現給對於「319槍擊案」沒有太多記憶的年輕一代),使得相當多篇幅被放在片中主角的背景故事上。

台灣有評論表示,「(《幻術》)能夠擴展對於無暇關心政治的普通民眾的思考視野」,不過反過來說,對於政治已有一定的參與能量,並發展出自我論述的觀眾來說,《幻術》也許沒有辦法給予太多的驚喜。

但是,片商依然能說,《幻術》是台灣電影的實驗一步。實驗的本質,終究是探索,一切成果,本就難以保證正確或是成功的路徑因此產生。但勇於踏出,勇於實驗,就值得了。

圖為陳水扁對外展出被子彈劃傷的肚子。(聯合報)

台灣政治戲劇的展望

《幻術》上映首周,儘管強碰《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周末票房仍衝破百萬新台幣門檻,達到了第四名。

其實,2019年不只有《幻術》上映,以1990年代國際局勢動盪下的台灣為背景的政治戲劇《國際橋牌社》也在拍攝中,對於已經沉寂許久的台灣政治類影劇而言,確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本來,台灣社會對於政治的關注度極高,但是從過去到現在,這樣的能量多被政治評論所吸納:1990年代,台灣民間電台影響力甚高;2000年後,電視政治評論節目興起,催生出許多政治類型的名嘴在各大平台活躍。

一時興起,加上製作成本低,又有極佳收視,台灣傳媒一窩蜂轉做政治評論節目,結果卻在民間形成了這樣的印象︰

「速食文化」=「垃圾食物」

過去,台灣許多以化名來模仿政治人物、諷刺時政的節目,一度是台灣電視黃金時段的熱門檔,現在幾乎消失殆盡。那般追求時效、速評、或是純粹惡搞的節目都已慢慢無法滿足觀眾的胃口,不是收掉,就是轉型。因為,人們總不會每天都吃「垃圾食物」。

現在,《幻術》的出現,《國際橋牌社》接著而來,這類高投入、長時間,帶著嚴肅面貌的劇情,認真製作的作品,相信可以在台灣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