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解放軍都靠人海戰術取勝嗎 為何敵手們常這樣宣傳?

撰文:塗柏鏗
出版:更新:

自從中共建立工農紅軍以迄改編為解放軍以來,與之交手過的國民黨或聯合國軍,經常宣傳解放軍慣用「人海戰術」襲捲敵陣。
2020年12月21日,「中國歷史研究院」官方微博也特地刊出《朝鮮戰場上,到底是誰在使用『人海戰術』》一文澄清,列舉多場以弱擊強、以少敵多的慘勝戰役為證,駁斥道「人民軍隊自建軍時起,就一直在以少敵多,以弱敵強,是根本沒有本錢使用『人海戰術』的。恰恰是自我吹噓『尊重生命』的美軍,在朝鮮戰場上沒少使用『人海戰術』衝鋒,每每陷志願軍防禦部隊於力量對比懸殊的境地」。

美軍曾指責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實行「人海戰術」,但志願軍其實缺乏優勢兵力與物資,根本沒有采取該戰術的條件。圖為1952年志願軍女護士在戰場上替傷員包紮的緊迫情景。(新華社)

這話誠然沒錯,畢竟只要細讀中國近代史,就知道當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以後,中共不得不建立自己的武裝力量,但其部隊始終處於極弱勢的地位,人數既少、裝備落後、又缺乏穩固與廣闊的根據地,南昌起義失敗後紅軍更是一路潰散,差點冰消瓦解。即便在全面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中共的武力規模也及不上日軍與國民黨軍,因此根本缺乏實行「人海戰術」的條件。

所以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回顧紅軍發展的教訓時,便指出國民黨的巨大優勢:「紅軍的敵人國民黨,它的情況是怎樣呢?它是奪取了政權而且相對地穩定了它的政權的黨。它得到了全世界主要反革命國家的援助。它已改造了它的軍隊——改造得和中國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的軍隊都不相同,而和世界現代國家的軍隊卻大體相同,武器和其它軍事物資的供給比起紅軍來雄厚得多,而且其軍隊數量之多超過中國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的軍隊,超過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的常備軍」。

至於侷促於一隅的中共,毛澤東也坦承己方弱點:「我們的政權是分散而又孤立的山地或僻地的政權,沒有任何的外間援助。革命根據地的經濟條件和文化條件同國民黨區域比較是落後的。革命根據地只有鄉村和小城市。其區域開始是非常之小,後來也並不很大。而且根據地是流動不定的;紅軍沒有真正鞏固的根據地。紅軍的數量是少的,紅軍的武器是差的,紅軍的糧食被服等物質供給是非常困難的」。

1948年冬淮海戰役中替解放軍運着彈藥支前的民工。正因為有着深入群眾的政治基礎,解放軍才能以劣勢人力與裝備擊敗國軍。(新華社)

這種窘況,直到抗日戰爭時期才有一定地紓解。靠着游擊戰與深入群眾,解放區愈來愈擴大、共軍能動用的資源愈來愈多,這才逐漸擺脱困窘的地位。但即使到了國共內戰時,解放軍在賬面數據上仍舊比不上擁有豐沛美援、兵員與疆土也更充裕遼闊的國軍。就以淮海戰役來說,解放軍的參戰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以及華東與中原軍區的地方部隊,共約60萬人;而國軍則是號稱80萬大軍、實則55萬餘人,且有空軍支持,火力優勢十分龐大。這樣的微弱差距,是要如何令解放軍採取「人海戰術」呢?

1948年,時任華東野戰軍代理司令員粟裕也曾指出,自己受命要渡過長江擾亂閩浙贛湘等地的國軍前,也擔心若帶近十萬人的三個縱隊南下,恐怕會陷入「遠離解放區,在無後方依託的條件下連續作戰,兵員的補充,糧彈和其它物資的供應,傷病員的安置和治療,都將遇到很大的困難。渡江後,將不得不在沿途的湘西(或鄂南)、湘南、湘贛邊、贛南和贛東北等地區,依次留下一些部隊,建立小的游擊區,以收容傷病員和處理多餘的武器。在這種情況下,我軍不僅無力攻佔大中城市,即使出現有利戰機和可能打勝的仗,有時也不敢下決心打」的困境,因此勸勉中共中央軍委不讓這些縱隊南下,而這也凸顯了解放軍在人力與物力上均不佔壓倒性優勢的史實。

那麼為何總是出現解放軍採用驅趕無辜平民在前、前仆後繼地硬扛火力的「人海戰術」或「肉盾戰術」說法呢?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誤解了解放軍的戰術原則,將毛澤東強調的以游擊戰、運動戰集中優勢兵力針對敵軍薄弱處殲滅,誤認成是以多勝少、包圍對手。由於總體戰力弱於對手,因此解放軍必須迅速靈活地分割殲滅、或圍點打援,以求最大戰果。毛澤東吿誡道「平分兵力,處處攻擊,處處不得力,拖延時間,難於奏效。而應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於敵,至少也是三倍於敵的兵力,並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從敵軍諸陣地中,選擇較弱的一點(不是兩點),猛烈地攻擊之,務期必克」,這才是解放軍用兵勢如破竹的秘籍。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解放軍通過教育、宣傳與土地革命爭取到民間奧援,故能得到廣大農民們自發且源源不絕地支前與參戰,形成所謂的「人民戰爭」,這點是控制力只達大城市一級的國民黨所遠遠不及的。

例如前述的淮海戰役,解放軍便是在543萬人民、88萬輛小推車的支前下才能打下去。但國民黨與美軍罕能承認中共施政的成效,無法明白何以具有先進武器的己方會兵敗如山倒,更弄不清為什麼解放軍會愈打愈多,絲毫不懂正是因為取得民心才讓解放軍不斷獲得補充,因此只能宣傳中共使用「人海戰術」的說法來搪塞敗北原因。但這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形同迴避了自身政策的缺失,從而無法徹底檢討戰敗的根本因素。

此外,「人海戰術」的實戰威力其實不大,畢竟在工業革命後的時代,戰爭比拚的是動員效率、武器性能與整體國家實力,因此在多場以眾擊寡的戰役中,佔有人數與地利之便的龐大清軍慘敗給遠道而來、不滿兩萬人的英軍;憑着執念衝鋒的義和團慘死在八國聯軍槍口下;兵額遠超過英軍的南非祖魯族戰士,也倒在擁有加特林機槍和大炮的英軍面前。

故若盲目地實行「人海戰術」,只會令士兵成為敵軍的肉靶。因此部分人們不明就裏地以為解放軍長期靠「人海戰術」起家制勝,這既是對歷史的無知,客觀上亦不利於認識中共的政治與軍事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