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賞花燈 藏身民間的傳統燈籠有哪些?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今日(26日)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受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而停辦的「2021台灣燈會」,其參展的燈藝作品未因此而熄燈。台觀光局日前宣布將以「台灣燈會全台祈福」的形式,讓主燈、副燈於全台遍地開花。
燈籠,在古代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照明器具,但隨着時代的演變、科技的進步,如今一般大眾大概只有在元宵燈會期間,才會頻繁接觸到花燈、宮燈等各式各樣的燈籠。但傳統燈籠不只有這些,燈籠的樣式繁多超出想象,在不同的節慶場合也有不同的意義。

受到疫情影響,不僅過年冷清,燈會也多取消。(新華社)

傳統中式燈籠分類

在過去,燈籠無所不在。根據學者研究,大約秦漢時期中國人才有燈,而紙燈籠大約是東漢時有造紙技術後才有的,從此便有豐富、多樣的燈籠誕生。依製作材料、骨架、外型的不同,傳統中式燈籠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是竹篾燈,台灣稱「泉州式燈籠」。主要以質地堅韌、有彈性的桂竹及麻籬為主要製作材料,有桶型、圓型、橄欖型三種。其燈籠骨架為細竹篾交織編成燈胎,因在骨架外以紙糊裱,也稱做紙燈籠。

第二種是傘燈,台灣將其稱為「福州式燈籠」(又稱廈門式)。特色是可撐開收放,早期骨架會糊上紗布,現多改成布。第三種是花燈,由於燈籠都要懸掛高處不能太重,但花燈因着重在娛人娛樂,外型限制就沒有一般燈籠多,創作空間更大。第四種是宮燈,以絲綢為主要材質,搭配木頭、金屬等各種材質,有四角、六角和八角宮燈。現代則有壓克力、玻璃噴沙製作。第五種是塑料燈,用塑料組合而成,在廟宇能普遍看到,因材質耐用多懸掛戶外。除此之外還有水燈與天燈。

不同場合的燈籠寓意

燈籠除了有照明、美觀作用外,還有許多象徵意義,可依照婚喪喜慶場合區分。比如有着傳統中式宮廷建築外型的宮燈,就代表喜慶,適合拿來做新娘燈。新娘燈在傳統閩南婚俗,由新娘的兄弟提着此燈前往新郎家,將其放在新娘房內。由於「燈」的閩南語發音同「丁」,而點燈閩南語音似「添丁」,代表着早日添丁的意思。

新娘燈又稱龍鳳繡花燈,傳統新娘燈多用絹帛製作。(翔泰寺廟用品公司)

除了新娘燈外,還有女婿燈。在新郎前往迎娶新娘時,會以寫着新郎姓氏的傘燈做為前導,上頭還會寫着男方堂號、「兩姓合婚、百子千孫、世代興隆」等字樣。迎娶後,便將此燈懸掛於男方家中的祖祠或廳堂。

喪禮方面也有專用的燈籠,俗稱五代燈。早期,當某戶人家在辦喪事時,便會在門口懸掛白底藍字的燈籠,上頭書寫往生者的姓式,側面則寫「五代大父」、「四代大母」(依幾代同堂而定)。如是享壽(60歲至89歲)、耆壽(90歲至99歲)者,則用粉紅或大紅色的燈籠,再用金字書寫。除了五代燈外,還有女兒燈。因傳統視出嫁的女兒回孃家掃墓為大忌,清明節時女兒便會請孃家兄弟買一對燈籠掛在父母的墳上,以表孝心。

早年,若有長輩過生日,也會獻上一對燈籠祝賀,並寫着「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祝福語。如果家族內興建的祠堂放上中梁(傳統民宅的正樑)時,會選用黃底燈籠,用紅字寫「上樑大吉」。落成後,便會掛上寫「閤家平安」的燈籠。新人結婚時,女方孃家也會來新房掛燈籠。這類與蓋房、新居有關的燈籠,稱做上樑燈。可惜上述提到、與民間婚喪喜慶相關的燈籠,在現代社會風俗改變下,今日已不多見。

宮廟與神明遶境的燈籠

在民俗慶典方面,除了元宵節外,宮廟,以及神明誕辰舉行相關活動,便能看到各種燈籠。比方一般宮廟都會訂做一對寫有宮廟名稱的大型燈籠,懸掛廟前,上頭除了廟名外,還寫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樣。除此之外廟宇內外也會懸掛各式燈籠。

到宮廟,只要抬頭一望便能看到各式燈籠。(Facebook@北港森興燈籠店)

在神明祭祀活動時,廟方都會贈送給輪值的爐主(主導神明祭祀事宜的負責人)、副爐主、頭家(祭典的募款、籌備人)一對燈籠。黃底紅字寫爐主的職稱、姓名、歲次與閤家平安,除表示感謝外也代表神明的庇佑,並於三元節(元宵、中元與下元節)替換。

神明遶境上因有太多娛樂表演,民眾在觀賞之餘,也容易忽略具有增添氣氛、保佑平安之意的燈籠。(多維新聞╱袁愷勛)

另外,媽祖等神明生日時舉行的繞境活動,光是進香燈就有各式種類,比如神轎上掛着的轎燈,亦是進香燈的一種,有制煞的作用。繞境隊伍的開路鼓燈、哨角隊燈、旗幟隊燈、神轎班燈、執事燈等,也都屬進香燈的範圍。

由此可知,除了元宵燈會上看到的花燈外,宮廟、神明遶境也有各式燈籠,但可能民眾專注在廟宇裏的祭祀活動,或是遶境隊伍上熱鬧的舞龍舞獅,而忽略了燈籠的存在。燈籠,本是過去各式場合裏增添氣氛,不可或缺的物品,在欣賞結合現代科技製作而成的花燈,不妨回過頭欣賞樸實的傳統燈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