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陪酒」文化挨批 中國酒桌文化面面觀|歷史探秘

撰文:劉言 蔡苡柔
出版:更新:

日前,阿里巴巴爆出有女員工被上司逼陪客戶喝酒,其後遭客戶猥褻及上司性侵,職場的陪酒文化也被抨擊「惡臭」,阿里巴巴也出面回應:「阿里支持員工拒絕陪酒」和「堅決像醜陋的陪酒文化說不」雙雙上了熱搜,中國的「酒桌文化」也引發討論。

阿里巴巴性侵案也讓職場上司逼迫下屬「陪客戶喝酒」的文化引發抨擊。( 美聯社)

回顧中國歷史,早至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酒字和與酒有關的醴、尊、酉等字,而從考古發掘來看,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製品中已有專用的酒器。酒也帶動「酒禮」、「酒經」和「酒令」等文化現象的產生。飲酒早已不僅是一種生活飲食行為,更是一種社會性文化行為,融入到中國人的血脈深處,酒桌的禮儀也成為一種特有的社會文化,但「灌酒」、「罰酒」甚至逼迫員工「陪酒」都引發批評甚至有觸法的可能。

中國人血液裡的「酒文化」

早期的酒是奢侈品,釀酒技術難掌握,產量較少,酒具有稀缺性與神秘性,被譽為通神之物,屬於『聖液』。一開始是給祖先、神仙享用,其後皇室與貴族才得以享有。中國早期酒文化是政治文化的一部分,與祭祀、慶典、戰爭等禮儀結合緊密,是屬於皇家與當權者的上層文化。

《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嚴格規定,有「五齊」、「三酒」八種酒之分。原始社會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多為巫師,權力很大,後來還演化出「祭酒」等官職。中國歷朝代都有管理酒類的機構,如周有酒正、漢有酒丞、齊有酒吏、梁有酒庫丞、隋唐宋有良釀署等。

酒從上層文化走入民間,在古代祭祀典禮中扮演重要角色。(《大秦賦》劇照)

《漢書》稱「酒為百禮之首」,明宣宗在《酒諭》中更是明確提到「非酒無以成禮」。《周禮》、《禮記》中幾乎無一頁不提到禮,也幾乎無一頁不提到酒,酒與禮的密不可分是中國酒文化的特點之一。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20多處提到酒,酒被賦予了禮儀、社交、休閒等含義,亦體現了特定的宗法秩序以及人倫關係。

古人飲酒時講究一定的禮節。這種禮節,使得飲酒成為一種莊重的活動,頗具儀式感。傳統社會的酒文化與人的身份、地位、權勢密切相關,酒桌上森嚴的等級,席位上體現的嚴格的長幼尊卑秩序,以及酒桌上器皿的多寡,擺設的位置,即能最直觀地反映出酒桌上各人的地位、權力等。

如在中國人的迎來送往中,酒桌文化中提倡「三爵酒」的禮儀:主人先敬一杯酒以示酒中無毒,客人自會安心飲用,回敬主人;為感謝客人到來,主人會進行第二杯敬酒,客人在主人喝過後也會舉杯暢飲;而為了「勸君多飲一杯酒」,主人還會繼續敬第三杯酒,自己先乾一杯,客人也自然便要跟著喝一杯。三爵酒之後,酒桌上才到了自由發揮的時間,酒宴也才能算正式開始。

石崇斬美人勸酒:「不喝不給面子」

敬酒也是有社會等級之分。臣敬君,子敬父,弟敬兄,下級敬上級,晚輩敬長輩,都是心知肚明的事,哪一層都亂來不得。禮之下,規矩體現的自然是上位者的權威。「君要臣喝,臣不得不喝」,于位高者而言,這是彰顯權力的機會,而於位低者來說,「不喝也就與不懂規矩」這也體現在現代的職場文化。

而在三國魏晉時期,喝酒風氣極盛,勸酒風氣更盛。歷史上逼人喝酒最極端的人當算是西晉的石崇,如若哪位客人未喝幹他家中美女所敬之酒,他便會令家丁將美女人頭割下。《世說新語》中提到石崇曾連續殺了三位美女,以逼迫後在東晉任大將軍的王敦喝酒。

張飛嗜酒,也因為喝酒誤事丟了徐州最終丟了性命。(《真‧三國無双》劇照)

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中的張飛也是個地道的好酒之徒,不僅自己好喝酒,更喜歡勸人酒,召集軍官宴飲時提倡「一口悶」,其下屬曹豹不會喝酒,張飛一怒之下要罰其一百軍棍,眾人求情才以抽五十鞭了事。《典論》中更有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情節,漢末群雄之一劉表大宴賓客時,旁置一頂端有長針的長木棍,若哪位賓客喝多倒下,劉表就會拿針去紮人家屁股,紮醒後命其繼續暢飲。

酒桌文化在職場

從最初的政治統治道具,到官場商用功能飲酒,再到普通大眾生活休閒式的消費品,酒與酒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演變過程。現代意義上的敬酒與罰酒,政治強制性得以減弱,但千年來的約定俗成仍影響著中國人在酒桌上的行為習慣。

從古延續至今的酒桌上的權力關係在職場延續,酒桌易拉近關係,與客戶在觥籌交錯間談生意更容易,但是與客戶間明確的利害關係、與上下級的階層關係,也使得「不喝就是不給面子」「你喝多少我喝多少」的酒桌文化成為許多上班族的夢魘,勸酒、罰酒和逼女性陪酒,是文化糟粕也成為被外界批評詬病的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