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罹難162周年 動畫還原昔日景觀 何以數字化重現世人眼前?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1860年10月18日,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用大火焚毀。
今日(18日)是圓明園罹難162周年紀念日,園方免費開放予公眾入場,《央視》更公開一段以動畫方式復原的圓明園的片段。

圓明園—康熙時期。(微信公眾號@耳朵裏的博物館)

圓明園坐落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毗鄰,始建於康熙48年(1709年),康熙帝將圓明園賜予四子胤禛(雍正帝)。在清朝,皇帝每到盛夏都會到圓明園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圓明園又有「夏宮」之稱。

圓明園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建築規格中西合璧。直至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連燒3天3夜,圓明園內至少150萬件文物被掠奪,包括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等等。

歷經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官僚、軍閥、奸商乃至政府的損毀,圓明園徹底變成一片廢墟。直至1988年,圓明園遺址公園建成,但僅存山形水系、園林格局和建築基址,假山疊石、雕刻殘跡滿布園內。

+1

圓明園數字化

在缺乏史料的情況下,圓明園難以恢復原貌、還原消失的建築。然而,梁思成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就使用數字技術,將罹難前的圓明園數字化,將其「真容」重現。

2009年,數字化復原圓明園的項目正式立項。多年來,郭黛姮帶領團隊查閱了10000餘件檔案,設計出4000多幅復原設計圖紙,構建了2000座圓明園數字建築模型,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

梁思成弟子、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郭黛姮使用數字技術,將罹難前的圓明園數字化,將其「真容」重現。(微博@清華大學)

由於圓明園各處景區留存的資料完整程度不同,甚至是嚴重缺失,整個復原工作困難重重。團隊不僅要研究樣式雷圖、銅版畫、歷史照片、清宮檔案,還要去了解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流散文物。

在數字復原海晏堂(原十二生肖銅雕所在地)時,為了搞清楚這座大型噴泉內部的運行原理,郭黛姮團隊還找到西洋樓設計師們參考的西方建築名著,以及傳教士們的往來書信。

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方壺勝境。(微信公眾號@耳朵裏的博物館)

圓明園歷經5位帝王並150餘年的經營,其面貌和風采都有不同。最終,團隊選取4個最具代表性的時期複原,包括最初創建的雍正時期、景觀最繁華的乾隆時期、資料最完整的道光時期和燒毀前的咸豐時期,又再細分出乾隆早期、乾隆中期、道光早期等時期。其中,資料最完善的景區最高復原了其十三個時期的不同面貌。

在郭黛姮團隊的努力下,一座囊括了山水環境、建築藝術、造園藝術、園林植物、遺址考古與發掘的圓明園,在虛擬的數字空間重生。

對於為何不復建圓明園,郭黛姮曾解釋,若要復建,就要決定按照哪一個朝代復建。圓明園在150年間是不斷變化,只有通過數字化才能夠體現出它不同時期的變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