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嶺南|最美明代建築群 春日來惠州墨園體驗200年元宵習俗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編者按】一口古井,歷經300多年風霜至今仍在使用;先輩們商量出「跑馬滴墨」的計策,圈定了現今墨園村的範圍。羊城晚報《大美嶺南》走進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這里風景秀美,耕讀文化氛圍濃厚;至今仍保留著具有200多年曆史的鬧元宵傳統習俗。就讓我們「借古人之墨,寫今日人生」。

墨園村位於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東江中上游交匯處,東、西、北三面環山,是一個風景秀美、宜居宜業的農業型村落,耕讀文化氛圍濃厚。也是惠州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其中最古老的文物建於明代。「廣東省古村落」「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等美譽傍身,至今仍保留著具有200多年曆史的鬧元宵傳統習俗。墨園村近兩年來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創建美麗鄉村、打造示範村項目,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俯瞰墨園村

古村先人的故事頗為傳奇,牽扯出村子的由來和其百年前的繁華。

關於墨園村名字的由來,詩意的村名背後有段古。據當地族譜記載,村民是明末清初從福建漳州遷移到惠州。傳說先祖遷移至此地,隨著時間推移,人口漸多,土地不足便商量向鄰村購買田地,由於籌集的資金有限,加之古代田地十分珍貴,鄰村並不情願將田地出售,隨後便給墨園先祖一瓶墨水,並告知:墨園劃定多大的面積便賣給墨園先祖,故此,先輩們便商量出「跑馬滴墨」的計策,圈定了現今墨園村的範圍,故名「墨園」。

墨園村不僅依水而建,村內也是小橋流水。廣府、客家文化在此交融,形成豐富的建築文化。墨園村的古建築、民居主要有祠堂、府第、庭院、水井以及其他特殊建築等,建築保存基本完好。鍋耳牆、青磚牆、硬山頂、龍船脊、碌筒瓦、綠琉璃瓦當等造型精美絕倫,無不體現著造物者的審美。

墨園村圍門樓建築精美

墨園村古村落最大的特點是「七星墩」依「連藕塘」佈局。「七星墩」是村里的7處保存較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築,而「蓮藕塘」則是與古建築相依相連的3個形同蓮藕狀的池塘。古村落在環境和建築的營建上,既追求與自然的和諧,又處處表現出對傳統觀念和秩序的尊重。

沿著村道走進村里,村中最大規模的古建築是「大夫第」,佔地面積約為4000平方米,其規模和保存的完好程度在惠州都是罕見的。「大夫第」門口的黃花風鈴木露出笑顏,附近的孩童三三兩兩往院內探著腦袋,好奇地打量著遊客。「大夫第」是墨園村唯一的武進士(惠州最後的武進士)陳興在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建造,鼎盛時期有幾百號人在此居住。時光流轉,「大夫第」落成之日的榮光變成時光裡的記憶。

八卦葫蘆井

佔地20多平方米,深十餘米,井台和井面都是用花崗岩砌成的「八卦葫蘆井」彷彿在訴說著數百年以來的古樸民風、漁樵耕讀。歷經300多年風霜的水井至今仍在使用,且保持一貫的清冽甘甜。

當然,墨園的文化內涵,不僅有建築文化和耕讀文化,還有獨特有趣的民俗文化。墨園村一年一度的盛會當屬元宵節,比春節還要隆重。每到元宵佳節期間,全村男女老少、外出的村民都齊聚一堂,互慶互賀,每個人都會到墨園古井取「聖水」。據說,墨園村元宵民俗活動始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

墨園村元宵民俗活動始於清朝同治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

歲月纏繞的青石板蜿蜒曲折,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掬一捧甘甜,沁人心脾。

大詩人李白曾慨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無數起人生大幕幕起幕落,古村仍像一位賢達的長者,你走,我目送你出門嘆世界;你回,我也會在原地等待著你來找尋鄉愁。

歡樂的篝火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文章詳情:https://reurl.cc/7jNR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