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從川西藏區到都市深圳:畫者拉卓與他的唐卡漫記

撰文:范玉瑩
出版:更新:

唐卡是藏傳佛教的一種經典繪畫藝術,與宗教緊密相連。出身四川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的拉卓,在學習並從事唐卡繪畫相關工作的六年多時間中,經歷了從川西藏區到都市深圳的地理變遷,也對唐卡藝術有了更深的體悟與理解。

唐卡(藏文:ཐང་ཀ་),是一種畫在布幔、紙上的畫像。唐卡興起於吐蕃時期,可隨意移動,便於收藏。唐卡的幅面大小懸殊,題材廣泛,有佛教內容的佛本尊像、護法神像等,也有歷史民俗的內容,有「西藏的百科全書」之稱。

由於歷史流變,唐卡畫作也逐漸劃分為不同的流派。其中,以郎卡傑唐卡、覺囊唐卡畫風為代表的四川西北部地區,唐卡作品大多由僧人親手繪製,主尊表現常有出人意表之處,顏料使用方面表現出藍綠色中夾帶灰色的風格,技法具有強烈的民俗畫風格。

畫者拉卓正來自四川省西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拉卓自述,小時候沒有接觸過唐卡,只在去寺院朝拜的時候見過類似的壁畫。初中時,拉卓受畫師舅舅的影響,跟著舅舅畫一些家中房屋家具的裝飾畫,逐漸喜歡上繪畫,有時也會畫一些民族的傳統圖飾「吉祥八寶」。

長大後,拉卓去了成都一所藝術學校,學習文化課的同時,也學繪畫,以唐卡為主,專業是民族美術。剛開始,有很多同學不太了解唐卡。但拉卓本身就喜歡繪畫,對唐卡也很感興趣,所以每節唐卡課都去上,自己也時常練習、琢磨。

拉卓自述,唐卡是西藏最傳統的繪畫形式,最早起源於西藏寺院的宗教壁畫,後來演變成卷軸畫。「唐」指廣袤的空間,表示容納一切;「卡」表示在光滑、乾淨的地方追求極致的圓滿。一副正常大小的唐卡需要繪製1-2個月,大型唐卡則需繪製1年多。繪畫唐卡要求嚴格,不能喝酒抽煙,最好獨自一人安靜創作,需要非常認真仔細,心手合一。

拉卓表示,畫唐卡的時候,他自己的習慣是先畫佛像的背景,如雪山、草地、天空等,其次畫蓮花、祥雲等裝飾,再次畫佛像佛身,最後「開眼」——畫佛像的眼睛。如果繪畫過程中有小的細節畫錯,可以用刀片刮掉修改。但越到後期越難修改,需要特別注意。

在繪畫比例方面,拉卓表示,唐卡需要按照《度量經文》的尺寸比例去繪畫。比如畫綠度母的時候,鼻子、眼睛、嘴巴等都需要嚴格對稱。因為佛像代表了藏傳佛教中最神聖、最崇高、最受尊敬的對象,也時常在寺廟中用於觀想。

在繪畫畫布方面,拉卓表示,一些沒有見過唐卡的客人,會對唐卡的畫布感到好奇,以為是牛皮,其實不是。唐卡的畫布是畫者用手工不斷打磨出的天然面布,打磨時要塗抹一層膠,用石頭打磨、再曬乾,這樣的流程要反覆五六次才能完成。此外,還要對畫布的背面進行乾磨,保持唐卡畫布的乾燥。

在繪畫顏料方面,拉卓說,剛開始學習時,只能用普通顏料練習。畢業後,逐漸有機會使用較為昂貴且不易得的礦物顏料。礦物顏料是打磨後的礦石粉,有群青石、孔雀石、朱砂粉等,需仔細打磨1-2個小時,反復調至合適再進行上色。和普通顏料相比,礦物顏料保持的時間更久,顏色亮度更亮,近距離觀察可見立體感、顆粒感。

四年前,因為機緣巧合,拉卓來到深圳工作。談到選擇來深圳發展的原因時,他表示,雖然老家的環境會更好一些,但自己還是想到一線城市開闊眼界、豐富見識,多認識一些朋友,在推廣傳播民族文化的同時,也能獲得更好的收入。

拉卓表示,在工作中,最難忘的經歷是有遊客請他幫忙教一教簡單的唐卡入門繪畫。那時候他剛到深圳,漢語還不太好,只會說一些方言。但客人們對他很熱情,學習態度也很積極。拉卓用一周時間教他們畫了一些簡單的藏族圖案,如蓮花、海螺、吉祥結。

拉卓特別喜歡老師洛絨旦真的畫作。他覺得老師的畫作特別乾淨舒服。同樣,畫唐卡的過程也讓拉卓覺得心情十分平靜,不覺時光飛逝。藏傳佛教有前世、後世和六道輪迴。拉卓認為,在世常祈禱,多行善,來世會修來福報。畫唐卡的過程,是一個善與美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