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漢二陵博物館展出260件文物 鮮活重構廣州古代先民日常點滴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去年剛剛發掘出土的文物,今年就出現在展廳,與觀眾見面——近日,《尋跡羊城——2022年廣州考古新發現》在南漢二陵博物館開展。展覽以18個考古項目、260件(套)出土文物向公眾展示過去一年中廣州考古的重要發現,用一件件文物重構廣州古代先民的生活圖景。

展覽首次展出2022年考古新發現。(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作為廣州考古成果的年度回顧展,「尋跡羊城」系列展覽至今已連辦三年。和以往陳列方式不同,今年的展覽按考古材料類別,將展覽劃分為「居住」、「勞作」、「埋葬」三個部分。古代先民的生命日常、生活點滴因此變得鮮活起來。

「南漢二陵博物館是個很好的展陳平台,我們致力於以最快的速度把考古新成果帶給公眾。」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朱明敏在談及舉辦「尋跡羊城」系列展覽的初衷時說道。

洞穴內首次發現先民足跡

安居樂業,是古今人類共同的美好生活期盼。作為2022年度考古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遺存,從化獅象遺址考古成果被陳列在展覽開始的位置。

獅象遺址出土器物。(羊城晚報)

2022年,考古工作者在獅象遺址的兩處石灰岩洞穴內發現並確認了先秦遺存,這是廣州地區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史前洞穴遺址。這一發現,帶給觀眾關於廣州先民最原始居住環境的想像。

從化獅象遺址位於呂田盆地,四周環山、水源充沛。(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獅象遺址位於從化流溪河上游的呂田盆地,地處粵北山地與珠三角平原過渡地帶,四周環山、水源充沛。低矮的山崗上,冬暖夏涼、採光良好的石灰岩洞穴就是古代先民最初的家園。

考古工作者在獅象遺址的石灰岩洞穴內勘探。(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據朱明敏介紹,獅象遺址於2002年進行試掘,2022開展主動考古發掘。 「綜合兩次考古發掘成果,可以判斷獅象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晚期聚落遺址,兼具粵北石峽文化、粵東虎頭埔文化及珠三角地區本土文化的文化因素,是四五千年前嶺南區域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目前,獅象遺址被納入了廣東「早期嶺南探源工程」序列中。在廣州2022年開展的20個考古發掘項目中,獅象遺址是唯一一個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它的發掘將為廣州文明探源以及回答「何以廣州」的問題提供新材料。

2022年的考古發掘工作主要在遺址的台地部分進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獅象遺址由石灰岩洞穴和台地組成,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部主任曹耀文告訴記者,2022年的考古發掘工作主要在台地進行,今年將進一步做洞穴內的發掘。 「相比於配合基建的發掘,主動性發掘細緻程度更高,我們將帶着課題研究的意識進一步發掘遺址的價值。」

廣州城西北郊首次發現南越國遺存

古代先民的居住條件經歷了從岩居穴處到上棟下宇的變化。住進房子後,他們開始整飭房屋的內外設施,以營造更愜意的居住環境。

展廳內,觀眾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用於地下排水的陶水管,以及磚瓦、瓦當等建築構件。這些遺存出自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改擴建項目工地。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整體擴建項目發掘區全景航拍。(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在配合基建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工地位置揭露了長近30米的西漢南越國時期排水溝,溝內還埋置有陶管道。朱明敏介紹:「南越國宮署遺址是當時城市生活的中心地帶,這是廣州城西北郊首次發現南越國時期建築和生活設施。」

不僅如此,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改擴建項目工地還發現了唐五代貝殼堆積灰溝。大量經過人為加工的貝殼堆積,在廣州地區是首次發現。這些貝殼呈扁平狀,且存在人為切割磨製的情況。

考古工作者在現場討論發現的貝殼堆積灰溝。(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考古工作者推測,此類貝殼可能與建築有關,相對應的是一種名為「海月」的貝類。據展覽項目主持人王斯宇介紹,古代江南、東南沿海一帶,常有園林或民居建築採用貝類材料製成明瓦作為窗飾。

明瓦是薄片透明的瓦的統稱,製作原料有海蠣、海蚌和羊角等。現在廣州光孝寺、餘蔭山房、故宮養心殿等古建築還保留這類窗貝。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擴建項目工地出土貝殼及貝殼飾件。(羊城晚報)

「這些建築遺存表明,從兩千多年前西漢南越國一直到唐五代時期,廣州城西北郊可能有較高等級的建築存在,豐富了我們對廣州城的認識。」朱明敏說。不久前,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改擴建項目還入選了「2022年度廣東重要考古發現」。

商時期大型聚落在黃埔發現

勞動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對廣州古代先民來說也不例外。 2022年,黃埔竹園嶺遺址、南沙合成遺址發現的大規模生產生活場所,折射出數千年前廣州先民熱鬧非凡、生生不息的勞作場景。

石料、半成品、礫石、成品。(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記者在展廳看到,黃埔竹園嶺遺址出土了豐富的商時期石器加工遺存,包括石料、半成品、礪石、成品等。其中,尺寸最大的礪石也叫磨石,用於磨製、打磨器物,是石器加工的關鍵工具。考古工作者據此推測,商時期生活在黃埔竹園嶺遺址的先民可能在此加工和使用石器。

黃埔竹園嶺遺址出土礪石,尺寸大、磨面深。(羊城晚報)

王斯宇介紹,南沙合成遺址最重要的發現是約一千平方米的商時期堆積,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根據出土遺物特徵及堆積狀態判斷,它可能是聚落的生產生活場所,可能與手工業關係密切,也可能與祭祀有關。

除了竹園嶺遺址與合成遺址,廣州科學館遺址、增城老虎嶺遺址也出土了大量商時期文化遺存。曹耀文認為,2022年是廣州商時期考古大年,「在此之前,廣州地區發現的商時期遺址屈指可數,包括增城圍嶺、增城墨依山、南沙鹿頸三處遺址。其他遺址僅發現少量商時期遺跡或遺物。」

黃埔竹園嶺遺址航拍圖。(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其中,新發現的竹園嶺遺址是目前廣州發現面積最大的商時期聚落遺址,填補了中新知識城區域考古學文化編年空白;合成遺址是繼鹿頸遺址後珠江口海島型遺址的又一發現;

老虎嶺遺址發現了商時期文化層堆積和遺跡;廣州科學館遺址發現的商時期地層和遺物是海珠區目前唯一正式經考古發掘的商時期遺存,也是繼20世紀50年代中山大學南校區發現先秦石器後的又一重要收穫。

或發現屈大均先祖墓葬

古代墓葬是廣州考古的另一類重要收穫。 2022年共清理出各時期墓葬200多座,從墓葬形制與出土隨葬品可以一睹廣州地區數千年喪葬習俗的演變過程。

增城老虎嶺漢代木槨墓出土器物展示。(羊城晚報)

先秦時期,古代先民的喪葬經歷了從居葬合一到居址墓葬分開的重要變化;漢代崇尚厚葬,墓葬形制各異,且越式、漢風、楚韻、胡範多元兼容;晉南朝節葬之風盛行一時,隨葬品種類和數量大大減少;唐宋墓葬規模普遍較小,內部結構簡單……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工作者在黃埔發現了墓主疑為屈大均先祖的暹崗古墓M1、M3。 「屈氏後人在對M1進行遷墳時,挖到了墓葬底下的磚石,於是馬上報告。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後,我們對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揭露了建於明初後經多次修建的墓葬M1。後又在其旁邊發現了明代墓葬M3。」曹耀文介紹。

黃埔暹崗古墓M1 一、二、三期全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M1雖未出土明確指示墓主身份的文物,但據墓葬形制、出土遺物及宦溪屈氏族譜記載,推測M1應為屈氏九世祖仲暉及其夫人的合葬墓,1420年葬於增城餘塱下,後遷葬黃埔暹崗。根據M3出土的買地券(死者領有陰間土地的憑據)及族譜推測,其墓主可能為仲輝的孫媳。這兩座墓葬的主人可能是嶺南大家屈大均的先祖。

M3出土買地券。(羊城晚報)

曹耀文進一步解釋:「據族譜記載,屈大均的先祖與M1墓主的祖上應為親兄弟。宋代時,他們一起來到了廣州,一個定居番禺,另一個定居天河,此後他們的後代又不斷開枝散葉、四處遷徙。」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