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嶺南|肇慶懷集:在水一方 詩寫雲天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編者按】一座古塔,傳承一種文化;一方院落,凝築一種文明。羊城晚報《大美嶺南》走進肇慶市懷集縣,這裏一江兩岸,流水潺潺,古樹參天,竹影婆娑。懷集,取懷山懷水之「懷」,又取多民族相安集聚之「集」,勾勒出懷集山水形勝之美和歷史人文特色。靜謐古樸的文昌書院在水一方,如巨椽之筆,以古典色彩,寥寥潑染,呈顏就色。方寸之間,詩寫雲天,散發著靜蘊文明的氣息。

懷集縣地處北江支流綏江上遊,是廣東省西北通桂達湘的重要交通樞紐,總面積3573平方公里。全縣四圍環山,宜林山地25.9萬公頃,約占全縣總面積的72.5%,域內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60余座,乃廣東省重點林業縣,有如一顆全省山區縣中最大的綠色明珠鑲嵌於此,素有「稻米之鄉」之稱。

懷集縣內河流眾多,有「一江八河二十一水」之稱,水資源豐厚,乃宜居且滋以萬物生長之地。

在古時,懷集是百越之地,秦漢置鄉,人傑地靈,物質資源豐富,隸屬關系幾經變更。七百年廣西,八百年廣東,兼具兩地風俗特色,歷史文物、歷史古跡眾多,文化底蘊厚重,是極具懷嶺文化特色的文化古城。縣城山清水秀、古樹名木、奇山異洞、清溪溫泉、名勝古跡隨處可見,而文昌書院就是當地一件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漫步在小城裏,沿著沿江東路的河堤往前走,來到綏江河北岸,眼前一座屹立在水口的古建築,便是文昌書院。

文昌書院又名文昌閣 李世昌 攝

文昌書院,又名文昌閣,是一座較為罕見塔院合一的古建築,始建於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竣事。位於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城東側綏江北岸,依岸臨江,漁歌船笛悠揚,修竹長林搖曳,歷四百余載滄桑,承載著懷集在歷史長河中的文化底蘊。

懷集綏江 李世昌 攝

據載文昌書院為當年懷集縣令謝君惠倡建,時年因該地處於下郭水口,為鎮河流傾瀉,祈禱懷集的人才、財源不被流失而築此閣,寓懷集人才輩出、繁榮昌盛之意。

如鎮守河道的大將,文昌閣坐東向西,前有書院,後有文塔,占地面積430平方米,建有北門、庭院、正堂、廂房等,面闊三開間,兩進兩廊,硬山頂,灰塑博古脊,石門框,是中國傳統式最具鄉土風情的四合院建築。20世紀50年代,書院被拆,僅存文昌閣,1991年,懷集縣人民政府按原貌修復書院。

文昌晨曦 李世昌 攝

如鎮守河道的大將,文昌閣坐東向西,前有書院,後有文塔,占地面積430平方米,建有北門、庭院、正堂、廂房,是中國傳統式的四合院建築。

文昌閣與木棉花交相輝映 方劍輝 攝

推開院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道木影壁,來到前院,穿過左右側良廊,步上幾級石階是正堂和兩側之廂房,繞過正堂後門的木雕屏風,便抵達後院。文昌塔就佇立在後院正中央,塔高25米,五層六角形塔體直插雲天,似文星拱照之巨筆。正門上方書「梯雲」,每層窗口自下而上依次書「得祿」「桂籍」「參天」「文閣」字額,是文昌塔的重要標誌。

懷集文昌書院 譚揚漢 攝

一輪紅日冉冉升起,萬丈霞光映襯下,塔院融為一體,閣、院、山倒影於靜波明流,相擁互歌,繪就一幅「旭日高照文昌閣,清風吹波碧洊江」嶺南小城新畫卷。

文昌書院古時為辦學育才聖地,凡有文昌塔的地方,大多出過文人墨客。古往今來,懷集重文興教,以聖人智慧之經典,培養人格,從小立君子之品,塑有德之人,形成了「仁德立身富貴遠,詩禮傳家世澤長」的良好風俗。

一攬三岳古城 李世昌 攝

這良風善俗,使文昌書院歷經滄海桑田,依然沈澱著千百年來的歷史和文化,向世人展示著崇文厚德的小城魅力,並在新時代中煥發勃勃生機,被命名為「懷集縣青少年立誌成才教育基地」和「懷集縣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成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懷集「新八景」之一。

懷集下帥壯瑤風雨橋 李世昌 攝

碧水清流畫中行,風光旖旎惹人醉。

懷集夜色 李世昌 攝

漫步在綏江河邊,走過文昌書院前,細細品味它的歷史帶給你的心靈震撼,眼前緩緩流淌著的綏江河,泛起一浪浪漣漪向前奔流,而這奔騰不息的步履,終將邁出山區,奔向大海。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