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嶺南| 廣州增城:森林覆蓋超五成 大灣區北部的天然氧吧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元和郡縣志》記載:「增城縣,按崑崙山上有閬風、增城,蓋取美名也」。廣州市增城區擁有1800多年曆史,廣府文化與客家文化美美與共。溯源嶺南文明的金蘭寺遺址和明代大儒湛若水創辦的蓮花書院是廣州考古十大重大發現。遠山如黛,近水含煙,薄霧輕拂初陽淡。
羊城晚報《大美嶺南》走進廣東重點僑鄉之一——增城。仰望天空,是一望無垠的蔚藍;俯瞰大地,是滿目青翠的綠意;遠眺江面,是水光瀲灩的碧波。無論哪個季節走進增城,目之所及,皆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和美圖景。

東江之濱,若水之地。增城歷史悠久、底蘊豐厚,迄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自然和時光給了增城豐厚的饋贈,讓增城成為山水文明的教科書、嶺南文化的聚寶盆。

這裡湧現了南宋丞相崔與之、明代三部尚書湛若水等歷史文化名人,也是傳說中八仙之一何仙姑的故鄉。明代大儒湛若水,與王陽明齊名,官至三部尚書,創立「甘泉學派」。

春和景明,南香山林深樹茂,鳥鳴山幽,嶺南地區保存最好的明代書院遺址——蓮花書院便坐落於此。書院依山而建,遺址經考古挖掘保存完整,被評為「南粵古驛道重大發現」之一。書院後有「海闊天空」石刻,既是對書院視野的描述,也是提醒學生追求的心境。

古時候,「廣州有三樵,曰東樵、曰西樵,曰南樵」,東樵為增城與博羅交界的羅浮山,西樵即西樵山,南樵是南香山。湛若水在三樵都有自己的書院,讓甘泉文化深深植根於廣州這片熱土中。

師生情誼甚篤,湛若水在蓮洞書院居住,學生回去時,湛若水會有贈言或贈詩送別學生。其中有《曉枕偶拈》這樣的佳作:「千里不同地,萬里本同天。天豈在遠求?在君柱杖前。蓮洞十日居,便作千年計。獨憐未絕扳,與子坐超詣。」

如今,歷史的遺跡雖已斑駁,「隨處體認天理」的深邃思辨依然閃爍著光芒,「重民、恤民、卹商德主而刑輔」的政治主張仍是經世致用的不變真理。

初溪樞紐工程 劉志峰攝

放眼四望,滿目綠色,河湖交錯,綠樹蔥蘢,車行至北部山間,時而清新襲人,時而恍若夢境……

增城擁有277平方公里的清澈水域,有全國落差最大的白水仙瀑,有395公里的生態景觀林帶,森林覆蓋率高達53%,全年空氣優良率達96%以上,素有「翡翠綠洲」「天然氧吧」的美稱。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北部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先後榮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全國森林旅遊示範縣」「全國綠色小康縣(市)」等數十項榮譽稱號。

順著增城綠道,可以在沿途領略荔湖、增江畫廊、蒙花布鄉村公園的山水田園風光;可以抵達瓜嶺古村、湛若水故居、清獻園,感受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厚重;可以到小樓拜謁何仙姑家廟,聆聽仙姑傳奇;還可以去品嚐正果雲吞、蘭溪瀨粉、鵝湯糍等非遺美食。

到了初夏時節、瓜果飄香,還可以順道進入農業公園和親子果場,採摘時令水果,在盡享徒步騎行等運動暢爽的同時,欣賞優美的自然風光、親近厚重的歷史文化、品嚐綠色的健康美食,收穫爽心休閒的旅行感受。

綠水青山 張永林攝

來時無跡去無踪,去與來時是一同。我們與古人其實是「不同地」而「本同天」。站在書院遺址上,望著藍天,我彷佛能聽到書院的讀書聲。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