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嶺南|連結大灣區與潮汕 汕尾:集「山海湖城」一體的「小香港」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是暢快;「還待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有追憶。明月下,山泉流動,樹枝上青梅果香醉人,往事越千年。羊城晚報《大美嶺南》走進有著「中國青梅之鄉」「中國水鳥之鄉」「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等眾多美譽加身的汕尾。
汕尾市地處粵東沿海,豐富的濱海風光、山地生態、革命史蹟和宗教人文等構成汕尾「紅、藍、綠、古、特」五大特色旅游資源。山塑其骨,蓮峰疊翠,海生其魂,南海潮湧。

南海之濱,藍天碧海之間,毓秀紅土和蒼翠綠嶂之中,海陸豐大地湧動著無數自然人文的激情和感動。

汕尾,位於蓮花山南麓,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潮汕地區兩大板塊的重要連接點,也是潮汕文化、閩南文化、廣府文化、疍家文化和客家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匯之地,擁有山、海、湖、城渾然一體的空間格局,是嶺南地區的一處獨特存在。

建市於1988年,汕尾是廣東最年輕的城市之一。但其年輕時尚的新興城市「標籤」背後,卻是一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古邑。東晉咸和六年(即公元331年),1600多年前的海陸豐便已設置了海豐縣,而汕尾港也在宋初就成為了商埠,孫中山在《治國方略》中將這片曾經的「舟楫雲集」之地稱之為「小香港」。

在千百年的時光流轉中,海陸豐大地上的「古」事歷久彌新,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也為這方熱土積澱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孕育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美名,當地久演不衰的「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皮影戲」四個古老稀有劇種,更是被譽為「戲劇界的活化石」,與滾地金龍、海豐麒麟舞、河田高景、甲子英歌舞和漁歌一道,走進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鳳來儀,庇佑漁獵安順。玄武靈聲,福蔭芸芸眾生。五坡嶺上的浩然正氣,深山古寺的晨鐘暮鼓,千年古寨的斑駁記憶,古驛道的老樹青苔和爛漫山花,無不在述說著汕尾歷史文化的厚重和輝煌。

蔚藍大海倒映出的古老與時尚,讓生活之中的雅緻煨暖炊煙和鄉情。

步入近代,風起雲湧的革命浪潮推動著汕尾人民走向世界的舞台,催生了「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成就了「東方小莫斯科」的美譽,誕生了彭湃、黃鼎臣、鍾敬文、馬思聰、彭士祿、黃旭華等眾多名人誌士,留下了眾多寶貴的紅色財富。

「世界上有兩個紅場,一個在莫斯科,一個則在汕尾海豐。」中國革命史上的許多個「第一」都發生在這片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上:全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誕生地、全國最早開展土地革命的先行地……穿越歷史煙雲,那些鐵血忠魂的故事,如今仍在這座「彭湃故里·東方紅城」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在汕尾人們心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中。

「紅、藍、綠、古、特」是對汕尾豐富文旅資源的最佳總結,也是這座山海湖城充滿海韻漁趣的生動註腳。這里長達455公里的海岸線上,山、海、沙、石兼備,湖、島、灣、嶼迥異,有著「百島十灘九灣」的美譽,古老的漁歌在散落的島嶼中迴響,呼應一艘艘乘風破浪的巨輪。

飽覽了一湖百態的海上品清湖,逛完了百礁在懷的陸豐金廂灘,體驗了千帆競發的紅海灣,聽過了多情海鳥的翻飛鳴叫,倘若想養生,南萬紅椎林最能「氧」人,螺洞世外梅園最能「醉」人,群鳥翩躚的大湖濕地公園最能「悅」人;若想登高,那就去海豐縣蓮花山、銀瓶山,那里山巒連綿、層巒疊嶂,恍如身臨人間仙境。

看疲了,走累了,找間小店歇歇,海膽、鮑魚、石斑、螃蟹、海蝦、蝦蛄等豐盛的海鮮大餐,牛肉餅、菜粿、豬腸粉、層糕粿、菜茶、咸茶等特色美食撩動著饕餮之欲,讓人不由得感嘆:「中國水鳥之鄉」「中國青梅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四大貝雕產地」「中國海鮮美食之都」絕非浪得虛名。

海陸豐饒,如金鑲玉。從古至今,汕尾人都將文化藝術融入在點滴生活裡,在信仰、娛樂、建築、美食等方方面面都糅合著精益求精的藝術追求。它們不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是鄉土文化的活化石,更是海陸豐自然人文和現代時尚生活的真實反映。

坐落在遮浪半島的燈塔島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