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北名茶信陽毛尖:從「沒落貴族」到大眾化市場開拓破局

撰文:上官哲哲
出版:更新: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中新社。

信陽毛尖,入選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次全國十大名茶評選,亦因其北緯32度的產地位置,成為中國最北的名茶。自1992年以來,信陽每年皆在春茶季的尾聲舉辦盛大的茶文化節,迄今已舉辦31屆。日前,信陽茶人舉辦谷雨茶會,列入茶文化節的系列活動之一。茶人們分享彼此在今年春天製作的好茶,並由專業評委進行審評,現場公布評審結果。

今年谷雨茶會的專業評委中,便有國家一級評茶師、國茶工匠綠茶類中國製茶大師倪保春的身影。他是信陽毛尖茶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據他介紹,信陽毛尖的製作工藝頗為考究。每年僅手工采摘春茶一季,經過攤放、篩分、殺青、揉撚、理條、初烘、攤涼、復烘、挑剔、再復烘等工藝流程,形成「細圓緊直」的經典形態。沖泡後,茶湯則呈現「嫩黃明亮」之狀,香氣高揚,回甘持久。

信陽毛尖每年僅手工采摘春茶一季。(視覺中國)

2007年,倪保春隨團赴日本靜岡參加第二屆世界綠茶大會。當年,大會共設置20個最高金獎,而「龍潭」「文新」等6個品牌的信陽毛尖茶,分獲6個最高金獎。「日本專家都對我們的綠茶豎大拇指。」他對記者表示,有位日本專家甚至用了「無與倫比」來形容。

事實上,這並非信陽毛尖首次在國際上嶄露頭角。1915年,信陽毛尖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而當年同獲金獎的中國品牌還有貴州茅臺。2014年,信陽毛尖茶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宋文豪蘇東坡曾言,「淮南茶信陽第一」。信陽目前是河南省轄地級市,位於河南省最南部,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帶,是中國南北地理、氣候過渡帶。這裏具有適合茶樹生長的典型自然條件。一是多山地丘陵,森林密布,植被豐富;二是雨量充沛,空氣濕潤,晝夜溫差較大;三是土壤肥力高,富含礦物質。因此,信陽毛尖內含有效物質豐富,在中國綠茶品類中獨樹一幟。

有人用「沒落的貴族」比喻信陽毛尖的境況。(視覺中國)

然而,如此歷史悠久、自然條件優越的名茶,近年亦面臨一定的發展困境。幾年前,當地茶人甚至用「沒落的貴族」比喻信陽毛尖的境況。其中的關鍵原因在於,對茶葉的大眾化市場開拓不足。過往二三十年,「小渾淡」(芽小、湯渾、味淡)一度成為信陽毛尖的主流,受到市場的追捧,價格亦持續走高。但是,單芽產量極為有限,無法滿足廣大茶葉消費者的需求。

因此,今年信陽茶界大力倡導回歸「一芽一葉」「一芽兩葉」的生產,不再過度追求芽頭消費。其實,「一芽一葉」「一芽兩葉」本就是信陽毛尖的經典傳統形態,符合信陽毛尖最原始的味道,香氣足、生津快、耐沖泡,且便於茶農進行采摘,產量更高,對普通消費者而言更是性價比首選。

除了回歸傳統,信陽茶界的有識之士亦深知,信陽毛尖必須走現代化的創新之路。2007年,倪保春當時所在的茶企,從日本采購了逾2000萬元人民幣的蒸青生產線,走在信陽乃至全中國同行的前列。在倪保春看來,傳統手工茶和現代機製茶各有千秋。機製能大幅提高茶葉產量,達到標準化、清潔化,在殺青等環節實現更穩定的品控,與傳統手工茶有不同的風味。「傳統手工茶很難量產,價格高昂。只有做普通百姓喝得起的高性價比茶葉,才能帶動整體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茶葉的現代化、標準化生產,亦有利於茶企擴大生產。(網絡圖片)

如今,倪保春的茶廠已實現現代機器化的標準操作,但其工藝流程仍遵循傳統製茶的步驟,比如傳統製茶的「初烘、復烘、再復烘」三步驟,雖是在現代工廠車間完成,卻一步不能少。未來,倪保春在謀劃如何在茶山實現機采。「現在茶山的采茶工,都是『60後』居多,年輕人少見,因為太辛苦。如果老一代人采不動了,茶葉如何生產,必須提前思考。」

其實,茶葉的現代化、標準化生產,亦有利於茶企擴大生產,走出口外銷之路。記者從信陽一家新興知名茶企了解到,該企業通過研發達到歐盟標準的夏秋茶,並與第三方貿易公司合作,已在2022年實現600余噸的出口貿易額,產品暢銷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信陽的茶葉原料品質優良,未來如果擴大生產投資,並進一步在生產規範化、標準化方面努力,相信出口市場潛力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