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嶺南|由荒山野嶺變為蒼莽林海 羅浮山守林人的「塞罕壩精神」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如今的惠州羅浮山,重巒疊嶂,泉水潺潺,草木蔥蘢,滿眼皆綠,森林覆蓋率超97%,成了「物種基因寶庫」。鮮為人知的是,新中國成立前的羅浮山,曾一度淪為荒山禿嶺,森林覆蓋率低至20%。
羅浮山能實現從荒山禿嶺到蒼莽林海的「蝶變」,得益於一代代護林人接續奮鬥,從曾經的採種育苗、植樹造林到如今的管護,他們見證了羅浮山生態發展,也在惠州大地上續寫着「塞罕壩精神」。惠州守林人徐益成一家是羅浮山70多年生態環境變化的參與者與見證者,「四代同林」成了一段動人的佳話。

植樹造林巡山防伐修復生態

1953年,廣東省農林廳創辦廣州龍眼洞、增城大埔、東莞樟木頭、博羅羅浮山四個造林站。1954年,博羅羅浮山造林站開始運作。1958年,徐益成的爺爺徐如托從梅州五華來到羅浮山,成為了羅浮山的第一代護林員,肩負起植樹造林、修復羅浮山生態的重任。

「我爺爺剛來時,羅浮山還是光禿禿的,每天早出晚歸,一天的工作就是帶上飯、拿起鋤頭上山種樹。」徐益成說,當時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後,道路出行不便利,加上山路陡峭,樹苗又基本靠人工扛上山,那一代護林員的工作又危險又辛苦。

在「林一代」的努力下,纖細的樹苗慢慢長大成林,羅浮山在20世紀70年代逐漸「綠起來」。當時周圍村民經常到林區割草、砍伐生松枝,盜伐林木事件時有發生。林場只能不斷充實工區隊伍,加強巡山護林。

羅浮山能實現從荒山禿嶺到蒼莽林海的「蝶變」,得益於一代代護林人接續奮鬥。(羊城晚報)

1978年,徐益成的父親徐尋芳退伍成為了一名巡山護林人員。「為了防止偷伐,每天與四五個同事組成小隊上山巡查。」徐尋芳回憶,由於伐木者常在夜間行動,護林員就直接住在山上,守在下山必經之路,有時候幾週都不下山。

從1978年到2013年,徐尋芳一直在一線當護林員,巡山、護林、防火……風雨兼程二十七載護林守綠,當真是「綠了青山白了頭髮」。

「逐綠」家風一脈相承

徐益成從小就在林場生活,早已習慣與林業打交道,高考後不假思索便選擇了廣東省林業學校,畢業後進入羅浮山林場工作。在林場工作近30年的徐益成,如今已成為專業的林業工程師,跑遍了羅浮山的所有角落。現在除了在辦公室整理林業材料外,他還要做好有害生物防治、防火林帶建設、動植物調查工作。每次進山管護,他總是沖在前面。「相比在辦公室,更希望上山巡查,現在一天不上山全身都不自在。」徐益成笑着說。

同樣,徐益成的孩子徐文祥在祖父和父親的耳濡目染下,也毫不猶豫報考了惠州學院風景園林專業。今年已畢業正準備考研,心儀的學校是華南農業大學。他希望以後利用所學知識,讓林業資源成為風景,讓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雖然我們這一行很辛苦,但看到兒子的林業志向,我們選擇全力支持他。」徐益成說道。徐家四代紮根林業,「逐綠」家風一脈相承。日前,廣東省婦聯揭曉2023年廣東「最美家庭」名單,徐益成家庭獲評2023年廣東十大「最美家庭」。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