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論道:揭開21世紀中國道士修行的神秘面紗

撰文:上官哲哲
出版:更新:

穿牆術、制蜂術、掌心雷法、符籙之術……道家術法千奇百怪、奇趣無窮,宗派山門亦百花齊放、不勝枚舉,其中茅山派道士修行的術法尤其聞名遐邇、廣為人知。蓋其原因則多要歸功於20世紀香港影視電影黃金時期,所掀起的「殭屍熱」和「林正英熱」。而在內地,道家修行之洞天福地頗多,道教文化盛行並根植於民間,「茅山道士」作為道教最知名的奇幻獵奇IP之一,仍在不斷吸引一代代年輕人探身了解,乃至修行體驗,紓解好奇之心。

「茅山術法真的存在嗎?」「茅山術法正面臨失傳?」……如今,這樣的問題仍在不斷地被人們發問。伴隨時代變遷社會發展,儘管奇妙的術法早已活躍在網絡空間,但現實生活中的茅山術法似乎正銷聲匿跡。在日前舉辦的第五屆國際道教論壇上,兩位來自全真派、正一派的資深道長相聚江蘇句容茅山道院,揭開了21世紀的中國道士修行的神秘面紗,共論道教修行真諦。

何處是茅山?

中國道教歷史悠久,真實存在的修行人物眾多。僅茅山所在的江蘇,在道教史上就出現過張道陵、葛洪、陶弘景等重要人物,為中國道教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過非凡貢獻。

茅山道院道樂團在茅山玄宮內演奏。(中新社記者 胡默達/攝)

處於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的鎮江句容,地處長江下游、江蘇西南,是南京的東南門戶,也是江蘇最早建縣的13個文明古縣之一。其中,句容茅山在道家36洞天72福地中號稱「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也是道教上清派的發祥地。

歷史上,在茅山道教興起後,歷代仙真修道茅山,創宗立派,高道輩出。陶弘景、王遠知、李含光等道教宗師為道教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因此茅山素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譽。

據已入山修行41年的茅山道院住持楊世華介紹,80年代初期的茅山還是一片廢墟,「斷壁殘垣,一片瓦礫,山中植被也稀疏」。自1983年句容茅山道院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對外開放的21處重點道觀之一,茅山道院在幾十年間發生了極大變化。

近年來,句容道教界以茅山宮觀建設為重點,加大投入,致力於一宮一殿及11項配套工程建設。茅山宮觀已形成「三宮三觀」整體格局,宮觀的新建和修繕,也再現出江南道教宮觀群的輝煌。

21世紀道士修行「指北」

對當代的道士來說,清規戒律是為了沿襲傳統,而平時的功夫則注重於個人的修煉。無論是否出家,當代道士都免不了在道觀裏誦抄經典、練習養生功夫,練習書法等,這些既是他們的日常生活,也是主要的修行方式。

茅山道院住持楊世華的書法作品《道》。(中新社記者 胡默達/攝)

「修行無處不在。」湖南衡山玄都觀住持、全真派道長陳嗣浩說,簡單而言,道家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包括語言行為、身體行為以及心靈行為。不管是在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中,還是各種宗教儀式中,一切經歷都是在修行。

目前,內地的道教主要分為全真派和正一派,其中全真派要求正式修行的道士必須出家,即必須遵循衣冠禮儀、戒葷腥和不娶不婚等清規;而正一派,也叫天師派,這一派道士不僅可以娶妻生子,而且晚上不需要駐觀(留宿道觀或道院)。相對而言,正一派道士的修行更加貼近世俗生活,但是每日必要的早晚功課、誦經仍必須在道觀內完成。

「網路對道士們的清修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對道士個體而言,現代科學技術帶來的衝擊是十分明顯的,兩位道長對此都不約而同地達成一致。不僅在茅山,在內地其他諸多道觀中,可以連接網路智能手機、智能手錶等科技用品已成為當代道士的必備物品。通過它們,道士們可以迅速掌握外界訊息,同時也要直面外面的各種誘惑或干擾。楊世華坦言,道觀的制度雖對修道之人有要求,但關鍵仍要依靠修行者的自覺和自律。「道教講求,要保持一顆道心,即平靜、平常的心,使得自己能夠看到事物的益處,而遠離無意義內容。」

不過,網絡技術的發展,令道士們過去的清修生活,變得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加多元。道士們的日常學習都能通過網路進行。楊世華說:「我喜歡看書,也通過上網喜歡上了喝茶、散步。現在我們江蘇人還喜歡『摜蛋』(一種流行於江蘇地區的紙牌遊戲),我和一些道友們也會玩。」

茅山「修仙指南」

「曾經,茅山確實存在坊間盛傳的雷法等茅山法術。」楊世華說,可以說,中國道教之法術皆出自茅山。這些法術既有它非常神秘的、科學無法解釋的地方,也包含了中國人對世界、對宇宙的認識,「而在這一方面,我們可能還是個小學生」。

茅山法術在歷史上確實出現在不少文獻記載中,從古至今的茅山術士或道長,也確有專研於此類術法之人。但楊世華也說,百餘年來,受俗世戰亂變故的影響,茅山道教、道學文化遭到不小的破壞。直到最近幾年,內地對傳統文化愈發重視,使得道教宗教文化又開始恢復生機。

「現在,茅山仍有一些修行弟子,能在傳統術法領域,一展神通,讓人大開眼界。」楊世華稱,只有親自體驗過的人,才能領略其奧妙,「用者皆直呼不可思議」。現在尚存的符籙之術主要是茅山的上清符和龍虎山的天師符,同時兩家也有區別。茅山符籙術法更講究藝術的美感,具有靈動性;而龍虎山天師符所用符籙多為九級篆書,更加晦澀難懂。

不過,兩種符術均兼具道教獨有的藝術美感——飄逸靈動、仙風神韻,以及特殊的宗教功效——診斷虛實、治病救人。但要注意的是,符籙之術絕非只是一門書法的藝術,一筆一畫的背後實則藴含精妙的道教思想內涵,並具有服務人的功能。

畫符不是隨便之事。據楊世華介紹,畫符的道長鬚在開始前淨手、上香,畫符時則要在心中要默唸咒文,並嚴格按照「八要素」——符紙、符水、符筆、符形、符頭、符令、符印等規制進行。譬如畫符的符水要用硃砂製成,而它本來就具有藥用功能。只有如此,最終所畫之符方能發揮出應有的功效。還例如,本命年要配上本命之符;家中存不淨之物,要用鎮宅之符;若求學時心不靜,則可用文昌符來保持頭腦智慧和清醒;婚姻或姻緣不順,有合夥之符;身心健康不佳,則有健康之符等。這些也都是道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要度己,亦要度人

當然,道教作為中國唯一的本土宗教,其奧妙遠不止道行術法,更妙處在於其背後所藴含的哲學理念與價值觀念,引導人們「修己道,傳善念」,通過「由內及外」的方式認識和改造周遭的世界。

道教文化包羅萬象,從形式上來說,主要可分為道教音樂(道樂),道教科儀,道教武術,道教藝術,道教養生,道教醫術等。這些文化形式皆按照承襲道教傳統,雖因不同宗派的祖師爺不同會有差異,但「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宗旨乃各家共遵。道家修行者既要修行修心,也要求修行者去服務信眾,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與此同時,21世紀的道士們還需要承擔更多傳承道教文化的任務,比如從事相關的道教文化研究、交流接待和推廣。以道醫(道教醫學,生髮於傳統中醫的一種道教傳統醫學體系)和道樂(道家音樂)為例,眼下內地常見的「道士下山」就主要以這兩種形式展開,修行的道士們會走下山頭,為信眾提供針灸、正骨等治病救人的服務;同時開設道教文化講座,傳授道樂樂器、唱腔,演奏清心養性的道音雅律。

為適應時代發展,「道教公關」也出現在不少道教道宗的道教場所,楊世華稱,由於茅山道院位於景區之中,除信教民眾和道教弟子外,遊客等普通民眾亦會造訪。

為此,茅山道士們也在有意識地向外界打造道教文化產品,滿足他們的精神生活。「要讓各類民眾感覺到,茅山道觀同時也是文化景觀,讓他們從道教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有所學,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