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說家井上靖《敦煌》:路漫漫,命運的分岔節點|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不知是巧合還是命運安排,某道牆壁一聲清脆的回音迴盪,牽繫起千年因果。一九零零年,居住在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與助手摸探出隱秘的藏經窟室,數千件失落的文明瑰寶從岺寂恆久的靜待中,重見天日。日本小說家井上靖以此為題材,寫下《敦煌》,將一位考場失利的書生和藏經洞的源起連結起來。
文:開卷樂|原題:井上靖《敦煌》:路漫漫,命運的分岔節點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因一個瞌睡而轉向的人生

故事講述儒學世家出身的主人公趙行德遠赴京城考科舉。宋代重文抑武,真宗《勸學詩》曾言「書中自有黃金屋」,金榜題名乃人生順遂、達官顯貴的不二之道。趙行德治學三十年,終於坐到臨門一腳的「殿試」待考場,卻竟在百無聊賴的等待間,打起瞌睡來。他夢見自己在天子面前氣定神閒,口若懸河地議論邊疆政策、西夏憂患。一覺醒來,卻發現考場中庭已經不見人蹤,只有一名小品官吏遠遠投來鄙夷目光。

錯過三年一度的考試,又能如何呢?無奈的趙行德只好拖着身軀離開試場,在市集中漫無目的地遊蕩。怎料,一群圍觀的行人將道路擠得水洩不通,在人群中心的,是一對顯然非漢族的異國男女。女子一絲不掛躺臥在木箱上;一旁的男子身型魁梧,吆喝叫賣:「快來買了,部位任選!」見途人未有反應,男子竟然傷害女子,驚得生起惻隱之心的趙行德連忙阻止,將女子整個人買下,還其自由。

莫高窟(圖片來源:百度旅游)

此西域女子則一身傲骨,寧願被宰割都不願委身,獲救後卻無感激之情,只留下了一塊布片給趙行德,布片上畫着形似漢字的圖案文字,好不奇異。女子交代這是西夏文字後,便消失無蹤。在那片漢人眼中尚是蠻夷之地的土壤,竟然發展出文字的神袐文明,以及西夏人不屈強悍的民族性,一切使趙行德重燃難以言喻的熱情,引導着他人生的軌跡轉向西夏這片未知國境。

書寫異域,聚焦中亞文化交流

井上靖是一位筆耕不絕、產量龐大的作家,可謂是文壇備受矚目的中流砥柱,寫下許多如《天平之甍》、《孔子》、《樓蘭》、《蒼狼》等以中亞地區為背景、關聯文化交流的作品。為甚麼一位日本作家會以中亞歷史為寫作題材呢?

井上靖

原來井上靖曾在京都大學修讀美學,畢業後於「大阪每日新聞社」擔任美術專欄的記者,解說佛教文化,積累了不少佛教藝術史和傳播史的學識。若數佛教發展史的重要角色,少不免提及「絲綢之路」,如此,井上靖便在此階段收集到大量日後書寫的史料和靈感。

譜外的人生;意外的收穫

小說中的趙行德十載寒窗,卻因一個錯誤頓時令名成利就的理想破滅。然而,趙行德出身在宋代一個考取功名為貴的朝代,自然被氛圍所影響,將讀書奉為圭臬。放諸現代社會,讀書被視為唯一出路,到底是客觀事實,還是被前人一直灌輸的金科玉律?

如同井上靖即使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奬候選的大作家,但人生亦非一帆風順。出生北海道旭川的他,童年與父母疏遠,中學到大學的學業表現未如理想,直至二十八歲方從大學畢業。在其自傳中,他屢次提及心底的自卑感。然而,他的記者經歷磨練出他那超凡的資料整理能力和簡而精的文筆,因而寫《敦煌》時能流麗地概括起歷史事件和時代局勢。

從心而行的勇氣

甘肅敦煌(資料圖片)

井上筆下的虛構人物趙行德並非典型英雄,他只不過是在干戈權爭的浪尖底下,幾度脫險、隨波逐流的凡人。但他對戰火毀壞經卷的不忍,促使其在宋夏衝突期間連夜奔走,將一箱箱經卷封存在洞穴之中,在環環相扣的因果中,致力保存歷史,為後世帶來不凡的影響。

趙行德看似是偏離既定「主線」,誤闖「支線」的角色,但人生走向本無正確與否、主次之分。在荒誕起伏的際遇上,他始終跟從內心的聲音,一直前行,只要腳踏的地方,就是路。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