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藝術】西域繪畫雕塑佛教元素多 底蘊來自印度還是中國?

撰文:中和出版
出版:更新:

關於敦煌藝術的來源問題,有人說敦煌藝術是從印度來的,好像同中國沒有甚麼關係。他們這樣說的理由是,認為敦煌藝術的主要材料都是印度佛學的東西。我個人認為,這話有一部分是正確的,如釋迦的塑像,當然是抄印度的,佛經裡面的故事也是從印度傳來的。這是事實。

但是,有個問題應當說明,如釋迦的塑像是原封不動地從印度抄來的呢,還是抄它的大概呢?假如是原封不動地抄來的,我們就應該承認敦煌藝術是從印度來的;假如不是,而是只抄它一部分,那就另作別論了。據我所知,有些材料(素材)是從印度來的,而藝術本身(塑成一個像,畫成一幅畫)卻是我們自己的東西。

譬如釋迦涅槃像是哪個地方都有的。釋迦睡着了,靜靜地睡着了,他的右手托住右腮,左手長長地放在左腿上,身後邊還站了一大群人。可是,在中國所造的塑像中,釋迦牟尼的面孔大多數不是黑的,不是印度人的面孔,而是中國人的面孔,這是一點。

第二點,釋迦睡的方法及其手的姿勢雖然跟印度的一樣,但是,繞釋迦睡像旁邊的人就不同了。在印度,大體是一些印度小國的人,面孔是黑的;但是,在中國,這些人的面孔卻不是黑的。這裡有很多是中國人的像,是中亞細亞一帶人的像,而最多的是新疆吐魯番人,因而,不能說完全是從印度抄來的。

第三點,在一些畫像裡,不管是維摩問病也好,釋迦出家也好,這些畫儘管基本相同(如釋迦出家做和尚,印度畫他從城裡翻出來,中國也是這麼個畫法),但是,中國畫始終是線條畫,印度畫始終用的是暈染法,不是線條。這個差別說明,故事儘管是印度的,畫法卻是中國的。

因此,我們說,敦煌藝術雖有印度的故事,印度的風格,但是,整個說來,還是中國化了的。

盛唐時期繪成的莫高窟第103窟壁畫一隅,描繪唐僧玄奘由天竺取經後,東返長安途中的情景。(wikiwand)

敦煌藝術的來源,我認為初期所有造像和圖畫,是從中國南方來的,到唐代以後,才摻上西方來的。這話怎麼講呢?漢明帝以後,中國同西方的交通,並不是從敦煌和玉門關這一帶出去的,主要的還是從福建泉州、廣西北海這一帶出去的,印度僧人到中國來也是從這地方來的。那些印度僧人到了南方,大量造像和畫畫,這在歷史上是史不絕書的。因而,敦煌初期的藝術品大抵是抄襲南方的,抄襲廣東的、泉州的、建康的、杭州的。

中唐以後,中國同西方的交通,就是所謂的絲綢之路才打通了。這個打通,細細研究,可能在玄奘去印度取經之後。從玄奘到印度的故事看來,他所走過的路是非常艱苦的,絲綢之路的情況跟這不同,比這好得多。玄奘從長安到敦煌到玉門關,再出去,簡直不得了,要經過吐魯番一帶,火焰山在吐魯番,並不是真有火焰山,就是吐魯番那裡氣溫很高,那些到西方去的人走到這裡都支持不了,所以稱它為火焰山。我認為:是從南方到東方到洛陽,再到敦煌,這樣的路線去的。

唐代中葉以後,這種藝術又是從印度進入新疆境內的,先到高昌(吐魯番),再到玉門到敦煌。我有一篇文章,大體說敦煌佛教藝術是從南方去的,絕無可疑。為甚麼呢?張僧繇畫的佛畫,佛傳圖是中國畫釋迦牟尼生平事跡最早的東西之一,雖然早已亡佚了,但是,從歷史上我們是可以考證出來的。張僧繇是南朝梁人,這個東西成了中國繪畫的四大典型之一,是極有名的。第二個是曹仲達,是北齊時期的,他曾有好些畫在南方。以後北方也有畫家了,如董伯仁畫的白雀寺,就是在北方的,北齊有位畫家叫劉殺鬼,殺鬼就是把鬼都殺掉的意思,因為他善於畫鬼,鬼都怕他,這是傳說。他在大頂寺畫過畫。這時南方所有高僧都是從印度來的,從廣東來的最多,從廣東引進許多佛像,再到建康,再發展到杭州,再發展到洛陽,畫家多得不得了。釋迦的畫像乃至於塑像都有了。這一帶的大廟都是從南方向印度請進來的稿本。

敦煌初期的東西,還比較粗野,沒有表現出線條的藝術,還是用塗染的方法做的,這說明北魏時期敦煌的藝術品是受南方影響的。南方的影響又是從印度來的,鳩摩羅什從後涼進來,他本是龜兹人,他帶進釋迦像和印度畫,大同和洛陽的造像越來越同敦煌接近。這時敦煌所有的造像、壁畫都同洛陽、麥積山、大同很接近。因而,漸漸變,變到唐代中葉,大量的佛教東西進來後,敦煌藝術變了。

這裡有個轉折點,即在唐代,印度東西大量進入中國以後,反而中國化了。由於西域(新疆一帶)藝術品同中原藝術品早已結合,所以,在敦煌藝術品中也顯現出是一種中國化的東西。極盛時期的敦煌藝術品是同犍陀羅有關係的,但是,它的基本方法仍然是線條畫,反而使犍陀羅式的畫少了。

莫高窟第17窟(俗稱藏經洞)的地藏菩薩絹畫,保留了地藏菩薩的早期形象。此畫完成於公元983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20世紀初由伯希和帶回巴黎,現藏集美博物館(wikiwand)

總而言之,中國藝術肯定有印度藝術的影響,不過方法還是中國的老方法。初期,中國人抄襲印度,北魏以後,慢慢改變了。現在從敦煌的本子裡可以看出,所有的圖片只要是北魏的,如釋迦說法圖就不是線條畫。以後越走越遠,這件事是非常有趣的,同中印交通有關係,現在還解決不了。

從文化史講,敦煌藝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部分。中國傳統藝術經過殷墟發現的東西,一個人俑,一個石刻,青銅器的花紋,等等,都說明中國藝術的源流是很早的。殷周藝術並不是在殷周一下子冒出來的,而是經過若干年的演變,才到達這個階段的。可惜前面的演變找不到根據了,沒有材料了,只好等待考古的新發現了。

殷周以前的藝術品民間的多一些,如陶器上的花紋,銅器上的花紋,都表明民間的愛好和風俗習慣。中國民間藝術,只有考古發現的東西,我們才能看見。戰國以後壁畫開始有了,塑像也開始有了,秦始皇陵的兵馬俑,藝術水平很高。壁畫在屈原的《天問》上已經講到了,到了漢代,從文、景、武以及昭、宣、元、成等皇帝的時期裡,都有畫像,畫麒麟閣,畫周公負成王的像,畫二十八功臣像,可惜都已亡佚。但是,考古發現的東西很多,如楊子山的磚畫,山東也有,四川也有,這些東西都是敦煌藝術的根源。所有敦煌藝術沒有一樣不同中國傳統文化發生關係的。若是上邊這些話都不管,那麼,敦煌藝術的來源只好請印度幫忙了。即使這些東西都沒有了,但是,我們歷史文獻上是有的。

敦煌全部藝術是同中國藝術一脈相承的。中國繪畫是以線條為基礎的,這個線條的根源就是中國文字,所以,有書畫同源的說法。敦煌畫也是以線條為基礎的,不過敦煌畫雖然以中國方法為主,但是,題材是從印度來的,這是不可否認的。敦煌早期的雕塑還有印度痕跡在,大概是從中國南方去的,因為唐代以前的雕塑是從廣東、泉州同印度發生關係的。唐以後有阿旃達的因素,不過基本上還是中國的東西。這就是敦煌藝術的來龍去脈。

以上內容節錄自《敦煌學概論》。

書名:敦煌學概論
作者:姜亮夫
1902-1995,原名寅清,以字行,雲南昭通人,語言學家、敦煌學家。1926年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學習,師從王國維、梁啓超、陳寅恪。1935年自費遊學巴黎,專心抄錄英、法所藏敦煌寫卷。曾任復旦大學、雲南大學、杭州大學教授,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訓詁學會顧問。生平著述宏富,著有《文學概論講述》、《屈原賦校注》、《陸機年譜》、《中國聲韻學》、《古文字學》、《敦煌學概論》等,有《姜亮夫全集》(24卷)行世。

【本文獲「中和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