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古代瘋狂購物日 宋代更有搶手限量版娃娃

撰文:賴家俊
出版:更新:

今天是七夕(農曆七月七日),又俗稱是中國情人節,傳說牛郎和織女分隔兩地,每年一期一會,只有這一天可以在天上重聚。七夕這個中國情人節,在古時其實與情人節無關,但有一點與現在相似的,就是七夕日是購物消費日,要買限量版產品。

相傳七夕,牛郎和織女這對戀人能在星空中重聚。(Hristo Fidanov/Pexels)

牛郎織女為何選七月七日見面?

未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傳統節日會選了七月七日這時間來設定牛郎和織女的見面日?這便要先認識中國文化中對「七」這個吉數的理解,亦要知道最初七月七日只是單指一個吉日。

七夕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七」字不斷出現,因為這個數字在中國文化有獨特含意。

首先,啟發神話聯想的織女星,其軌跡走向正與「七」字有關。《詩經·小雅·大東》有詩句:「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意思是指「織女星座三隻角,一天七次移位忙。雖然來回移動忙,不能織出好花樣。」織女星共有三星,每個時辰移動一次位置,從早到晚就移動七次,因此稱為「七襄」,故織女星確與數目字七有關。在《周易》象數中,七為兌卦,為西方、秋天、少女的象徵。七月入秋,七月初七為重七之日,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重日」(即五月五、三月三等日子),重日視為吉日,因此農曆七月七日成為了古代的女兒節。

成書大約四世紀的《漢武故事》記敘漢武帝和西王母相會五次,每次相會時間都在七月七日。《列仙傳》記述仙人間的相會,都是在七月七日。這樣,七月七日又演變成了一個吉祥喜慶的見面之日。

七夕被視為「中國情人節」,當日有大量相關促銷消費推廣活動。(VGC)

七夕何時與情人扯上關係?

上文引述《詩經》,可見在先秦年代已有織女星的故事,當時亦有牽牛星記載,但在東漢以前,七夕跟牛郎和織女的故事並無關係。到了西漢的民謠,牛郎星和織女星已被人格化,開始「談戀愛」,但仍未與七夕、鵲橋扯上連繫。

時至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才有現在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雛形。魏晉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記載南方一帶習俗,已正式開始有七月七日夜,牛郎織女一期一會的愛情故事。去到北宋,例如著名詞牌《鵲橋仙‧七夕》等,更定型了七夕時牛郎和織女苦戀分離,一期一會的愛情故事。不少墨客騷人,更為這詞牌填上了多首名傳千古,談及古往今來,男女愛恨別離的曲詞。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鵲橋仙‧七夕》

【看看2019年,中國一些嘗試還原傳統七夕文化的活動】

唐宋期間七夕是購物日

剛剛提及,魏晉南北朝時牛郎織女七夕相遇的故事已略具雛型,到宋代更是正式確立了七夕與情人重聚的文化符號。古時七夕雖然也有定情、種植求子的習俗,但七夕更多偏向是女兒節,是消費購物的節日,有著遠比現代豐富的活動和花樣,而不是當代標榜的情人節。

七夕又有「乞巧節」之稱,所謂「乞巧」,是傳說織女有一雙巧手,因此農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不少女孩會穿上新衣拜祭織女,乞求祂賜與擅長女紅的好手藝。傳統上,女孩會以化妝粉、圓鏡當供品,再以臉盆裝水,上面放上一條新毛巾,給織女娘娘洗臉洗手,祭拜完畢之後,一半的胭脂白粉丟到屋頂,剩下的留著自己用。而在七夕時,女孩間亦會有一些「鬥巧」的比賽活動,例如未婚女子在月下進行穿針比賽,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穿不過的叫「輸巧」。

因為有乞巧文化,於是亦衍生了與乞巧和女工紡織有關的消費產品。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被屢屢提及,唐代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時人流接踵摩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人頭湧湧,車馬難行,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宋代摩睺羅娃娃,在七夕有限量版發售。(網上圖片)

瘋狂的購物潮帶動下,隨著宋代商品經濟起飛,七夕也推出了限量版商品。成書於宋代,記錄宋代城市生活的《西湖老人繁勝錄》便記載,七夕時小女孩流行買一種叫「摩睺羅」,源於佛教護法造型的「七夕限量版」搶手娃娃,民間亦很多小童當天打扮成「摩睺羅」的模樣。

韓國日本仍保留女兒節

時至當代,傳統的七夕習俗雖然在中國大多失傳,但受到中華文明影響的日本和韓國,卻延續了乞巧的風俗與習慣,雖然與中國傳統略有不同,但節日重點是放回祈求女孩擁有一手好的手藝,而不是祈求愛情如意。

例如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就將乞巧節改為西曆七月七日,每年這個時候,大人和小孩都會聚在一起,在五顏六色的長條詩箋上寫下願望和詩歌,連同紙做的裝飾品一起掛在自家院內的小竹子上。在快接近七夕時,多處會立起七夕竹子樹,在商店賣夏季服飾的地方、超市結款的地方,都會設有七夕許願樹。在一些大型的慶祝典禮上,還會舉行竹飾大賽,由當地幼稚園、小學等學校組織。日本每年還會舉辦「七夕祭」,人們穿起傳統服裝載歌載舞,邁力敲起太鼓,參加「七夕祭」大會。

七夕乞巧文化傳到韓國也落地生根。在韓國高麗時代,恭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和織女星,並在那天把俸祿發給百官們。韓國七夕最具代表性風俗是祈求織女星,盼自己也和織女一樣有對巧手,織布織得更好。當天早上,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愈來愈好。

時至今日,雖然民間有嘗試辦以傳統儀式慶賀七夕的活動,但很多七夕與乞巧有關的習俗在中國業已失傳,但單就消費購物一點,在現在商人炒作「中國情人節」這包裝下,反而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