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卡爾|人在輕盈地飛舞 畫出無數純真愛與幻夢的孤獨畫家

撰文:致寧
出版:更新:

1985年的今天,二十世紀最後一位現代主義繪畫大師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在法國藝術小鎮聖保羅德旺斯(Saint-Paul-de-Vence)安然離世,享壽九十七歲。他為世人留下無數傑作,作品包括繪畫、彩繪玻璃、舞台服裝設計、雕塑、陶瓷、大型壁畫和兒童繪本等。

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的作品:

+6

這位猶太裔藝術家親歷見證過上世紀連場歷史災難,包括俄國革命、猶太人種族滅絕和兩次世界大戰,他的家鄉在二戰年代就慘遭蹂躪,但他的藝術作品卻只塗上愛與美的色彩。如同他所說,「甚麽事情都能改變過來,不論是藝術或人生,如果我們能夠說出『愛』這個字而不感到羞耻⋯⋯在愛裡面有真正的藝術。」夏卡爾的調色盤創造出已逝的俄國家鄉生活、馬戲團的夢幻世界、聖經的偉大敘事,以及一切夢想與回憶,他是一個雕刻愛與夢想的藝術家。

馬克・夏卡爾(Marc Chagall)(資料圖片)

1887年,夏卡爾出生於俄國(今屬白俄羅斯)的維捷布斯克(Vitebsk)的一個哈西迪猶太教家庭。自十九世紀末,俄國大部分猶太人就聚居於維捷布斯克,而童年故鄉的景緻將一生長留在他的腦海,一直到他晚年的畫作依然可見洋蔥形圓頂的教堂。夏卡爾的家境並不理想,他的父親受僱於漁商,靠賣鯡魚為生,母親則經營雜貨小生意,工作非常辛勞。他是家中的長子,還有八個弟妹,一家人感情相當深厚。據他的自傳所述,貧困而可愛的童年是他的繪畫的基石。

在這家庭背景下,夏卡爾選擇走上藝術之路並不容易,但他自童年就一直嚮往藝術人生。自八歲起,夏卡爾就對諸多藝術都感興趣,他幻想自己同時成為一個歌手、舞蹈家、音樂家、詩人和畫家。他的母親起初並不同意他當畫家,但最後也放手讓他一試。1906年,十九歲的夏卡爾就跟上自然主義畫家耶胡達(Yehuda Pen)學畫。耶胡達是一個出色的風景畫與肖像畫導師,這短短兩個月的學習讓夏卡爾一生受用。後來在戰時,師徒更繪畫對方的肖像畫。青年時期的夏卡爾已經不拘一格地運用色彩,他後來憶述道,「在耶胡達的教室,只有我會用紫色作畫⋯⋯這聽起來很大膽,我往後甚至沒有交學費就去上課」。夏卡爾的家庭實在負擔不起他的繪畫學費,。他當時就為一個攝影師潤飾底片來賺些零錢。一年後,夏卡爾就出發到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求學。

耶胡達老師繪畫的夏卡爾肖像畫(1915),師徒之情不言而喻(Wikimedia Commons)

在聖彼得堡,夏卡爾進了萬賽瓦學校(Zvantseva school)學習。萬賽瓦學校的學習風氣相當自由,尤其接納現代主義思潮。校長兼畫家利昂・貝斯克(Léon Bakst)就是改變夏卡爾一生軌跡的重要人物。貝斯克讓他發現到「歐洲的氣息」,同時鼓勵他離開俄國前往巴黎。在這段時期,夏卡爾開始走出俄國藝術圈子,獨立的精神與孤獨的情懷也在此時萌芽。他拒絕參與任何一個藝術圈子與群體。

西奧多・傑利柯:於畫布上繪出人性的絕望與死亡的悲劇

到了1910年,夏卡爾獲得其藝術贊助人的一筆錢,足夠成為他到巴黎的旅費。當他抵達巴黎,他就為自己起用了「夏卡爾」(Marc Chagall)這個法語名,取替原名 Moyshe Segal。因為缺錢,他這時不少畫作都畫在窗簾布或者衫布。他沒有再去上課,但到了羅浮宮取經,從古典繪畫大師的作品中吸取養分。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庫爾貝(Gustave Courbet)和傑利柯(Théodore Géricault)的作品都對他腦海留下鮮明印象。他之後搬進藝術社區「蜂巢」(La Ruche),在此他結識了不同藝術家朋友,諸如抽象畫家萊熱(Fernand Léger)、立體派雕塑家羅倫斯(Henri Laurens),還有前衛詩人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

阿波利奈爾:陸地的章魚在發抖 我們這麼多人在挖自己的墳墓

阿波利奈爾十分照顧在巴黎生活的夏卡爾。在〈向詩人阿波利奈爾致敬〉(Homage to Apollinaire,1912)一畫的左下角,夏卡爾就畫上心形圖案,周圍寫上四位藝術家的名字,包括了阿波利奈爾、瓦爾登(Herwarth Walden)、卡努杜(Ricciotto Canudo)和桑德拉爾(Blaise Cendrars),向他們致意,畫中的空間切割也可見立體派的影響。

〈向詩人阿波利奈爾致敬〉(Homage to Apollinaire,1912)(www.MarcChagall.net )

受到這批藝術家的影響,以及當時法國流行的野獸派與立體派畫風的洗禮,夏卡爾的創作越來越富有夢幻詩意,就連超現實主義詩人安德烈・布列東(André Breton)也尊他為超現實主義之父。

馬格列特:挑戰人類常識與視覺習慣的超現實主義者|人與物

1914年一戰爆發。夏卡爾剛在柏林策劃第一次個人畫展,在未知悉世界大戰即將來臨的情況下,他回到了家鄉維捷布斯克,沒料到這一次回鄉,就要等到八年後才能再次離開俄國。在戰時的艱苦歲月,夏卡爾迎娶了第一任妻子貝拉(Bella)。貝拉來自富有的商人家庭,夏卡爾卻出身魚販家庭,兩人家境的落差自然使他們的婚姻遇上不少阻撓。夏卡爾對貝拉一見鍾情,尤其喜歡她擁有豐富的文化藝術修養(貝拉介紹過夏卡爾閱讀波特萊爾的著作),而貝拉就成為他一生的繆斯女神,一生為她創作了三十多幅畫作。

夏卡爾搬到巴黎生活一年後,創作出〈我與村莊〉(I and the Village,1911),抒發他對維捷布斯克的鄉愁。畫中人與獸不能迴避的凝視(一條幾乎不可見的線連繫著彼此的眼睛)象徵著他對家鄉記憶的渴望(MoMA)

成名之後的夏卡爾,可以說隨便畫下幾筆就能賣錢,但他卻轉向了創作公共藝術,希望大眾也能欣賞他的作品。後期的著名作品包括耶路撒冷醫療中心猶太教堂的彩繪玻璃(1961)、巴黎歌劇院的天花畫(1964)、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大型壁畫(1964)等等。到了1977年,他再次回到青年時期駐足的羅浮宮,這一次,羅浮宮為他舉辦了回顧展。夏卡爾畢生的藝術創作,刻劃出無數純真的愛與幻夢,他的作品時刻提醒我們內心最柔軟的愛意。

在〈生日〉(The Birthday,1915)中,夏卡爾描繪了他生日當天,未婚妻貝拉捧著鮮花給他驚喜的情景。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中的男子,身體頓時變得輕盈,一切如夢似幻(www.MarcChagall.net )

【人與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