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怪異時尚潮流 為何關乎國運興衰?︱歷史上的生活細節

撰文:天地圖書 轉載
出版:更新:

【藝文編按】中國古代是一個講究禮儀文化的社會,服飾打扮是當中重要一環,服飾除了是保護身體外,亦是反映階級和潮流的日常物品。然而,歷朝總會出現一些有別於主流時尚的破格打扮,這類奇裝異服在當時又被稱為「服妖」,更往往被時人牽連到世道衰微的先兆。本文節錄自杭州師範大學教授郗文倩《歷史上的生活細節》〈服妖〉一節,作者與大家盤點歷朝有何「服妖」熱潮?

唐壁畫── 女着男裝胡服 (網上圖片)

服妖

按照中國傳統觀念,衣冠佩飾關係着等級身份,乃至人倫風俗,所以有諸多條框規矩,一個人穿甚麼、怎麼穿,其實都是很不自由的。然而,求新求異是人的本性,在日日不可或缺的服飾上更是如此,因此,穿着打扮雖有常規,變化也是常態。不過,對於一些出離常規的穿着打扮,古人有「服妖」之說。叫「妖」,這事兒就比較嚴重了。

所謂「妖」,自然指事物違反一般常態,即所謂「地反物為妖」(《左傳》)。古人認為,無論天地星辰人畜,凡見異常,均可稱「妖」。比如女變男、男變女,人身生毛或頭生角,人有畸形或異形,人死復生,人食人等即人妖;家畜家禽出現怪異反常形態或行為,如犬、馬、雞生角,犬與豬交,豬入居室,牛生五足,雄雞自斷其尾,雌雞化為雄等,即犬妖、豕妖、牛妖、馬妖、雞妖。此外,還有火妖、草妖,就連話說得不對頭了,也可稱妖,即所謂詩妖、妖言等。而社會上若出現身份錯置、性別顛倒之類的奇裝異服,就是服妖了。

假如「妖」只被認為是某種反常也就罷了,可古人認為,各種反常現象都非同一般,不可忽視, 只因「妖」相常常都是厄運、敗勢、動亂的徵兆。

漢桓帝元嘉年間,京都婦女突然颳起一股奇怪的時尚風,「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所謂愁眉,是把眉毛修得細而曲折;啼妝,在眼睛下方塗脂,好像哭泣一樣;墮馬髻,把頭髮鬆鬆地挽向一側,像要隨時墜落的樣子;折腰步,是指擺動腰肢,扭捏而行,好像腿足無法支撐身體;齲齒笑,是指笑的時候好像牙痛一樣,顯得不快樂。據說引領這一怪異時尚的是一名叫孫壽的女子,此人貌美,乃當時的大將軍梁冀之妻。這梁冀身份非同一般,出身世家大族,其妹嫁給漢順帝做了皇后,屬於典型的外戚權臣,位高勢盛,不可一世。順帝駕崩後,兩歲的太子劉炳登基,是為漢沖帝,順帝的皇后梁氏被尊為皇太后,梁冀開始把持朝政。沖帝即位不到半年就死了,遂又立質帝。漢質帝年幼卻早慧,曾暗對群臣說梁冀是「跋扈將軍也」,梁冀耳聞此話,大為不滿,遂將質帝毒殺,另立新君桓帝。漢桓帝即位時僅十餘歲,梁冀仍當權。十餘年後,漢桓帝終於找到機會把梁家誅殺九族。梁家覆亡後,坊間議論紛紛,均認為,此前梁妻孫壽引發的怪異時尚正是家族厄運的預兆,為典型的「服妖」。

華夏傳統服飾─冕冠(天地圖書)

古人講究天人感應,各種外物的變化都和人事密切相關,妖相歸根結底是人有問題,所謂人失常則妖興。《左傳.宣公十五年》云:「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服飾的改變,小則關涉個人命運起伏,大則連着國運興衰,是要保有警惕的。《漢書.五行志》云:「風俗狂慢,變節易度,則為剽輕奇怪之服,故有服妖。」翻閱中國史書,「二十四史」中多有「五行志」,其中就講了很多「服妖」的事件。

南宋後期世事多變,出現各種「奇裝異服」。比如女子束身的對襟衫子不施紐帶,穿着時兩襟微開,露出裏衣和長長的粉頸,時稱「不制衿」。南宋人本喜歡輕薄的紗羅,「薄紗衫子輕籠玉, 削玉身材瘦怯風」(趙長卿《鷓鴣天》)。外衣輕飄微敞,作為內衣的抹胸就露出來,抹胸上方開口很低,顯得風流嫵媚。此風出於宮掖,很快即流遍全國,遂被指為「服妖」,後來也沒聽說甚麼事變與此相關。(岳珂《桯史》卷五「宣和服妖」條)

五代至唐宋,婦女都流行簪花,遇到喜慶節日男女老幼一律戴花,而戴甚麼花大都隨着節令來,比如五月五日是端陽,戴茉莉;九月九日重陽,插茱萸、簪菊花。春戴桃杏牡丹,夏戴石榴花,冬天怎麼辦?幸好還有梅花呢!朱敦儒就說:「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鮮花都是應着季節開的,所以,按節令簪花實在是又自然又方便。但北宋靖康年初,京師婦女流行花冠,這花冠上的花「皆備四時」,意思是把一年四季的花都戴在頭上,當季的鮮花採來就好了, 反季花自然是假花,是用羅絹通草、金玉玳瑁做的。一時間,桃花、杏花、荷花、菊花、茶花、梅花,皆頂在頭上,並成一景,這花冠就稱為「一年景」。

然而,這「一年景」雖好看卻不是個好兆頭。靖康(一一二六年九月至一一二七年四月)是宋欽宗的第一個年號,也是北宋的最後一個年號。北宋使用靖康這個年號一共兩年。但實際算下來, 從頭年九月到來年四月北宋被金所滅,還不到一年時間。陸游《老學庵筆記》記錄了這一服飾變化, 認為這「一年景」即預示靖康年號只維持一年時間,「靖康紀元,果止一年,蓋服妖也」。

書名:歷史上的生活細節
作者:郗文倩
出版:天地圖書
日期:2021年3月

清末流行「乞丐裝」

明清以後商業發達,服妖現象就更多了。清末民初李嶽瑞著有筆記小說《春冰室野乘》,說自光緒中葉以來,京城的王公貴族「皆好作乞丐裝」。他親眼見一少年面色黧黑,光着膀子,下身僅着一「犢鼻褲」(一種有襠的肥大短褲,形似犢鼻),長不及膝,且破爛污穢不堪,幾乎擋不住私處。腳下蹬一雙破舊的草鞋,大家都以為是乞丐。可誰承想,此人身邊還跟有一群侍從,其中竟有「戴三品冠者」。後來洗了一把臉,這人又現出真面目──「白如冠玉」,原來此人居然是某王府的貝勒爺。他煤灰塗面,正是時髦的「煙灰妝」,當時稱為「時世妝」,是京城貴人中廣為流行的打扮。

此後不久,即爆發庚子之亂,幾十萬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團員圍攻各國使館,不久,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慈禧太后棄都而逃。次年,李鴻章被迫與各國簽訂恥辱的《辛丑條約》,賠償白銀四億五千萬両,分三十九年付清,是為歷史上有名的庚子賠款。身經庚子之亂的李嶽瑞不禁感嘆,這「時世妝」乃「服妖」,實為神州陸沉之預兆。

劇集《虎嘯龍吟》劇照。

服飾對個人而言是門面,對世態風俗而言就是風向標,在神秘主義信仰的時代,「服妖」就成為世事興衰成敗的一種解釋。服飾本有兩大功能,遮體避寒、個性審美,如果加上「服妖」的說法,就是第三大功能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年輕人流行蛤蟆鏡、喇叭褲,時人多斥為「二流子」,又流行紅裙子,也多遭側目而視,認為是世風敗壞的表現,這說明,「服妖」的觀念那時還多少有些影響力。

近幾年,年輕人也常有穿乞丐牛仔褲的,好好的牛仔褲愣要剪出幾個破洞窟窿,絲絲縷縷,露着白肉,引得人們不免多看兩眼。不過,見的多了,也就沒人感興趣了。據說,這乞丐牛仔褲並不是拿刀子劃幾道口子那麼簡單,要出效果,需要增加很多工序,是極為費工費料的,所以,從環保的角度而言,這流行趨勢不跟也罷。

不過,假如自己的牛仔褲穿破了,就勢改裝成這乞丐服,倒不失為好法子。自製乞丐裝, DIY,才是真正的時尚又現代呢。

作者簡介︱郗文倩,杭州師範大學教授,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與文體學研究,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代禮俗與漢代文體關係研究」、「秦漢文體史」等,同時致力於傳統文化和文學的普及教育工作。出版有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文體功能研究》、《古代禮俗中的文體與文學》,以及學術隨筆集《菜園筆記》。

(本文獲「天地圖書」授權轉載。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