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昆德拉離世|寫過占星專欄、完美主義 有關文學巨擘的六件事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米蘭昆德拉離世】一代文學巨擘捷克裔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7月11日於巴黎因病逝世,享年94歲。他曾被剝奪捷克國籍,於1975年流亡法國,並在1984年出版影響世界文壇的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位名作家自80年代後期便不再接受任何媒體採訪,甚少透露私生活細節,但籍著其過往訪問以及生平細節,仍能對其真實性情略探一二。

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1929年生於捷克(Reuters)

1. 生於音樂之家,曾擔任爵士樂手,還寫過占星專欄

米蘭昆德拉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一個音樂之家,父親是一位鋼琴家和音樂學家。昆德拉曾說過,父親尤其喜歡現代音樂,譬如是史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巴爾托克(Bartók)以及楊納傑克(Janacek)作品。在父親教導下,昆德拉精於鋼琴,曾經嘗試過作曲,但就拒絕成為音樂家,他在訪問中說道:「我拒絕繼承他音樂家的職業,我喜歡音樂但我不喜歡音樂家,餘生都要在音樂家之間生活(這件事)讓我發笑。」

米蘭.昆德拉(紀錄片劇照)

他曾在大學修讀文學及美學,及後亦學習了導演以及編劇,畢業後留在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世界文學系任教。後來他因政治原因丟失工作,只能靠零工以及擔任爵士鋼琴手維生,某程度上依然繼承了家業。當時他不少文壇好友為他介紹代寫工作,他更曾一度在雜誌上連載占星專欄。由於不便用真名刊登,他為自己定了個人設,稱自己為:一個背地裡占星的核物理學家,為了不讓同事嘲笑故不披露姓名。

【延伸閱讀:米蘭昆德拉離世|被剝奪捷克國籍 為何他堅持自己是普通小說家?

2. 對作品把控極其嚴格,曾為自己作品重新進行法文翻譯

昆德拉70年代被捷克共產黨開除黨籍,禁止其書籍出版,並在1979年剝奪其公民身份。他在1975年移居法國,但直至90年代中他都是以母語創作。由於自己被唯一使用捷克語的國家封殺,所以作品流通大多依靠翻譯。然而,昆德拉卻多次表示自己對翻譯不信任。

《笑忘書》英文版封面

他曾經在訪問中表示翻譯是「他的噩夢」,說法語版翻譯大量修飾他風格,不少內容都被改寫;而英文版翻譯則大量刪減反思性段落和章節、將文本不同部分調換,基本上將小說重新編寫。他後來更發現,由於精通捷克語的翻譯不多,所以不少語言譯本均基於法語譯本進行,所以在法國居住十年後,他決定自己重新修訂法語翻譯,賦予它們與捷克語原文相等價值,後來新版英文翻譯便是從法語版翻譯而成,昆德拉本人更親自監督整個翻譯過程。

昆德拉《緩慢》封面

從1995年《緩慢》起,昆德拉直接以法語創作,這些作品直到其晚年才於捷克出版,他於捷克的文學經紀表示昆德拉一直延緩其作品出版日期,稱他不斷重讀、重寫、補充以及修改文本,用了很長時間才以昆德拉認為作品該有模樣出版。

3. 和法國早有淵源

昆德拉在46歲移居法國,並在1981年被授予法國公民身份。他表示自己選擇法國,是因為感受到法國政府和國民歡迎。但他和法國的淵源早在青少年時期已經開始,曾寫道:「我整個捷克青年時期的精神面貌都以我對法國之熱情喜愛作為標誌。」他透露自己不少文學啟蒙都是法國作家,包括文藝復興時期小說家拉伯雷(Rabelais)以及啟蒙時期文學家狄德羅(Diderot ),更曾和蘇珊·桑塔格合作將狄德羅搬上舞台。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4. 80年代起便不再接受訪問,亦不出鏡自己的紀錄片

昆德拉自八十年代後期便不再接受媒體採訪,曾指:「所有報道中本人言論都能視為捏造。」2021年導演米洛斯拉夫‧施米德馬耶嘗試將其生平拍成紀錄片《米蘭昆德拉:從玩笑到無謂的盛宴》,但昆德拉依然拒絕出鏡,在給導演回信中表示自己不能為他作出特例。所以紀錄片是由其身邊導演、編劇、記者等人採訪,加上其過去訪談片段組成。

至於他不肯受訪原因,或許在他1985年訪談中能得到回答:「對我來說,言行輕率是死罪。任何披露他人私人生活細節的人都該受到鞭打。我們已經活在一個私人生活被破壞之時代:警察在共產國家摧毀它,而記者則在民主國家威脅它。逐漸地,人們便失去對私人生活的品味和觸覺。」

當一個人無法躲避別人的目光時,生活就是地獄。
米蘭昆德拉

5.《布拉格之戀》後禁止作品再被改編成電影

捷克電影《玩笑》改篇自米蘭昆德拉的長篇小說,曾在捷克遭到禁映,直到二十年後天鵝絨革命成功後才解禁。(© State Cinematography Fund)

昆德拉一生曾有三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分別是1965年《沒人笑得出來》(Nikdo se nebude smát)、1969年《玩笑》以及1988年《布拉格之戀》。其中《玩笑》由他親自執筆編劇而成,電影在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幾個月後釋出,雖然票房不俗,但由於內容含有不少涉嫌對政權進行諷刺之內容,隨即被政府封殺長達20年,被視為當時「捷克新浪潮電影中最大受害者之一」。

《布拉格之戀》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於1988年改編成的電影,由Daniel Michael Blake、Juliette Binoche和Lena Olin主演。(《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劇照)

而1988年由其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而成的《布拉格之戀》則大獲成功,電影由丹尼爾·戴-劉易斯、茱麗葉·畢諾許以及蓮娜·歐琳主演,曾獲得多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更為導演兼編劇菲力普·考夫曼奪得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獎。雖然昆德拉沒有直接參與改編,但就和劇組人員有不少互動: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當時曾贈他一些水彩,其後在攝影期間,昆德拉偶爾便會給他送出幾張作品。《布拉格之戀》後昆德拉禁止其作品再被改編,但就未曾公開說明過理由。

6.寫作時先確立主題,再設計人物

法文版《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être)

紐約時報曾邀請過普利茲小說獎得獎作家菲利普·羅斯與昆德拉進行對談,其中討論內容包括其創作過程。昆德拉表示角色是他探索某個主題或是想法的工具,譬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角色特瑞莎便是他探索「身體」定義之媒介(他在原文中指「Elle n'est pas bien dans sa peau」,即「她在自己皮膚中感到不自在」) ,而小說中則沒有任何關於托馬斯之描寫,便是因為他角色特性與外觀條件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