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知識|打風、風球、掛波的起源 最強颱風並非山竹與溫黛?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颱風】盛夏是打風季節,由於香港近乎每年都有颱風吹襲,所以香港人早已練得一身應付打風的本領,面對八號風球以上的強風視為家常便飯。今回我們就來了解關於打風的知識。

雖然熱帶氣旋杜蘇芮逐漸減弱,但另一個熱帶氣旋「卡努」正在逼近,會在未來兩三日橫過西北太平洋,將會在下周二升級至強颱風(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

「打風」與颱風

所謂的打風,其實泛指熱帶氣旋,如果中心持續風速達到每小時118公里以上的,就會稱為颱風,因應颱風強度又再細分為「颱風」、「強颱風」或「超強颱風」。至於「颱風」這個字則來自英文「Typhoon」,意指捲動的風,將之譯做中文,取其諧音又再衍生成「打風」。

1950年香港天文台出版的本港風暴訊號表(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

為何「風球」是「懸掛」?

現在只要一有熱帶氣旋襲港,天文台便會定時發出預報及訊號,大家也可以隨時用手機收到來自媒體報道的訊息。不過早在上世紀,資訊的傳播比現時慢得多,而天文台為了發出熱帶氣旋警告,會將一個帶有不同熱帶氣旋訊號的球體掛起讓大家可見,俗稱「掛波」,如果是在夜間發出,則會以相應的燈號來取代,特別讓漁民及交通工具可以清晰見到。久而久之,在坊間便將熱帶氣旋稱為「風球」,並沿用至今。

香港史上最強颱風是⋯⋯

雖然香港人習慣戲言期待颱風的到來,可以藉此放個風假,但實質上我們深知颱風對經濟甚至人身安全都有所威脅,有些在歷史上留名的十號風球,更是令人心有餘悸。說到最強的颱風,可能大家馬上會想起2018年9月襲港的「山竹」,威力之大帶來的暴雨令維港水位升達2.35米並打破了紀錄,可幸的是並沒有造成人命傷亡。反之在1962年同為十號風球的「溫黛」,是為戰後破壞力最強的颱風,釀成183人死、388人傷、108人失蹤、72,000人無家可歸、700多艘小艇嚴重受損、500多艘沉沒等等,成為了上一輩記憶中的惡夢。

丙午風災(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

不過,在有紀錄以來香港真正殺傷力最大的颱風,是1906年9月18日襲港的「丙午風災」,雖然僅在香港停留數小時,但據天文台資料顯示造成了高達15,000人死亡,而且登陸在尖沙咀片刻便令4個九龍倉碼頭原地消失,所造成的船隻沉沒數量也是在各大風球當中最多的,據聞海上有一半船隻沉沒,最少有2,983艘漁船、670艘遠洋輪船被擊沉。後來資料顯示,丙午風災的每小時最高平均風速為96.3公里,以風力來計未必是史上最強,但無疑是殺傷力最大的,事後檢討是因為颱風來得太快,預警卻不及時,可見得準確的天氣預報以及應對手法是重中之重。

打風貼膠紙有用?

香港出現過不少搶購潮,當中關乎打風的就有搶食品罐頭甚至搶膠紙,到底為玻璃貼膠紙是否有用?傳聞貼「X」字甚至「米」字的效果最好?首先貼膠紙大多適用於大型玻璃,現時的玻璃分散受力足以應付八號風球的風力,但當風力聚集於中心一點的話也會容易碎裂,所以貼「X」、「米」字正是為了保護中心一點,但對於家庭窗戶的玻璃幫助不大。另一方面如果有雜物飛襲打碎玻璃,膠紙或者有助於防止玻璃碎飛濺出去。不過,有一說法指對於強化玻璃貼膠紙可能會適得其反,由於強化玻璃碎裂時會分成破壞力較低的顆粒狀而非鋒利的碎片,如果貼上膠紙的話,反之有機會令玻璃裂成一片,由於大型玻璃及強化玻璃大多是商廈使用的,塊狀玻璃掉下的危險比顆粒狀的更要大。

雖然打風貼膠紙是否有用,眾說紛紜,但香港天文台在教育大眾應對颱風來襲時,貼膠紙也是其中一個做法(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