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港理學》科大理大深度遊 科學解釋「共振橋」、紅磚|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我港理學——香港今昔未來微科學》講述科學與香港景點的關係。香港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畢業生林欣虹,數年前與同學們一起創立社交媒體平台Inscie,以淺白又有趣的方式講解不同生活現象。Inscie七位成員都出身自科技大學,就讓他們帶大家遊歷科大,認識科學。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我港理學》—科大漫步理科路

科技大學。(科大網頁圖片)

科技大學深度遊

〈科大漫步—校園四大景點科學深度遊〉一文中,作者白泓先介紹在科大廣場中央的「時間之輪」雕塑,由於外表火紅外觀像一隻火鳥,被科大人戲稱為「火雞」。雕塑中心部份其實是一座日晷,因地球自轉運動,晷針的倒影隨著太陽投射角度改變而移動,如旭日東升影子會指向西,日落西山影子會指向東,古人便利用這特點製作日晷測定時間。現實上,火雞和一般日晷一樣,顯示出的太陽時間與標準時間存在一些誤差,這一點書中亦有解釋。

科大第四座宿舍旁有一個荷花池,但現時池水混濁,荷花不再,只剩蚊蟲和數條魚,科大生稱它做「蚊池」。相傳宿舍集體遊戲落敗的宿生需要接受「跳蚊池」這個傳統。作者在介紹景點的同時,問讀者︰為何海水是藍色,池水卻是綠色?原來水分子吸收紅光後,反射光線呈藍色;惟水量少便不足以改變顏色,而池中藻類大多含有葉綠素也使池水變綠。

共振橋(科大人資訊專業facebook)

科技大學原來一步一驚喜。研究生宿舍和主校舍之間有一條「共振橋」,看似搖擺不定十分脆弱,但正因為這種結構才能令震動產生的能量有效消散,從而確保結構安全。相信不少大學生聽畢上述介紹後,在經過上述地方時,會駐足思考一番。

理大紅磚冷知識

書中亦有提及香港理工大學。紅磚是香港理工大學一大特色,1972年加籍日裔建築師木下一採用了紅磚獨特建築,奠定了理大現時的模樣,理大學生會評議會更於2022年改名為「紅磚社」,足見紅磚的重要性。紅磚引起了另一名作者林欣虹的興趣,於是她寫了〈理大紅磚—製磚好與壞在乎工藝與生態〉。為何磚頭是紅色?原來是磚頭「氧化」時,中鐵原子的電子被氧原子搶走,產生了赤紅色的鐵鏽。氧化鐵作混凝劑佔磚頭7%,防止其他組成物質鬆散,經燒製後便形成紅磚的顏色。

香港理工大學。(資料圖片)

當黏土被加熱至攝氏五百度會「磚化」,黏土會到達物質改變的臨界點而產生化學反應,因而變得凝固且不再溶解於水。這樣當然不足夠,磚頭有可能因為溫度下降收縮或急速加熱破裂,需要循序漸進地加熱至攝氏一千度以上,令黏土完全結晶化,這樣才能夠製造出堅固的紅磚。由於紅磚需要大量燃料和能源,因此近年有些國家禁止擅自使用紅磚起樓,也出現了免燒工業磚取代紅磚的現象。

《我港理學》封面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馮傑、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生活中處處也有科學,只看你有沒有一種科學的態度。書中亦講解了驚螫為何要打小人、黃大仙燒香背後的科學原理等,有待讀者去發掘。而《我港理學》介紹香港各處特色地方,讀者可以從中學習理科知識,真正做到我講你學。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