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走塑」|膠袋竟因環保而發明?短期內大幅改變全球消費習慣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膠袋/ 走塑/ 環保】香港即將於4月22日實施的塑膠產品管制相信會對於城市人的生活有不少的影響,現時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塑膠,但塑膠難以分解是事實,甚至被破碎後的微塑膠會從環境到生物鏈進入人體或動物體內,對環境和健康都造成影響,所以全民「走塑」似乎勢在必行,但無可否認的是,塑膠產品對於改善生活、甚至人類人明的進步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今回我們就在塑膠的邪惡表面之下回顧曾經的歷史。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據統計現時塑膠產量比起50年前多出了20倍,當中一次性塑膠用品佔上了四成,尤其是最常見的膠袋,膠袋的發明與普及剛好在半個世紀以前,這50年來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可能不少朋友曾經從長輩口中得知,以前人們購物是不用膠袋而是採用紙袋甚或是繩子,來自瑞典的工程師Sten Gustaf Thulin被公認為膠袋的發明者,他發明膠袋的原因竟是因為環保,因為當時人們習慣使用紙袋,但隨之帶來嚴重的環境問題,由大量砍伐樹木導致土地荒漠化、減少生物棲息地和多樣性、造成乾旱等,延伸到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問題。

美國連鎖超市Ralphs在其購物膠袋上印上膠袋的種種便利之處(圖片來源:聯合國環境署)

由於紙袋難以重用,容易弄破、不防水等,有見於此Sten決定設計出一款既輕便又耐用的膠袋來代替紙袋,膠袋的原意是鼓勵用家重用的,而且生產膠袋對於石油的需求和碳排放比起其他材質的袋子還要低,所以膠袋可以一舉解決紙袋導致的環保問題。可惜事實是一發不可收拾,自從這位膠袋之父於1965年發明膠袋之後,隨即大熱廣受歡迎,當年的年產量就已達到6億個,生產這龐大的數量是因為人們根本不會重用膠袋。本來人們因為經歷過戰時資源貧乏,大多不會浪費資源,所以Sten才會有發明可重用膠袋的初衷。但因為戰後經濟起飛消費力大增,再加上膠袋之廉價不會令人覺得棄之可惜。換言之,膠袋本身並非邪惡,真正邪惡的其實是「一次性」的想法。

二戰時塑膠被大量應用到軍事的領域,例如在戰機上取代容易破裂的玻璃(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現時在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幾乎全部能夠見到膠袋的蹤跡,深至海底高至珠峰,甚或是南北極地都存在著分解不了的膠袋。從聯合國於2018年發表的一些事實與數據顯示,膠袋由於迎合現代人的需求以極為迅速的時間攻佔了地球。最早期的塑膠是於1933年在英國一家化工廠偶然被生產出來的,塑膠耐用、易塑形,很快便引起人們的關注並發現了其潛力,直到二戰時被大量應用到軍事的領域,例如用來取代帶有破裂危險性的玻璃。直到二戰結束時塑膠的年產量已急增至三倍,在沒有軍事需求之後,戰後經濟起飛消費者就成為了塑膠的頭號目標。

於1982年美國兩家最大的連鎖超市Safeway和Kroger改用膠袋,因為膠袋廉價大受歡迎,繼而得到其他商店的效仿。(圖片來源:Safeway)
於1997年有海洋研究員於太平洋垃圾帶發現大量的塑膠垃圾包括膠袋和塑膠包裝等(示意圖/圖片來源:Unsplash)

此時大量塑膠商品出現,成為了現代化生活的象徵,於1965年Sten發明了膠袋之後,瑞典公司Celloplast為膠袋設計申請專利,旋即在歐洲普及起來取代其他材質製的購物袋。於1979年,膠袋在歐洲的市佔率己達到80%,並且開始蔓延到美國和其他國家。來到1982年,美國兩家最大的連鎖超市Safeway和Kroger改用膠袋,因為膠袋的廉價大受歡迎,繼而得到其他商店的仿效,膠袋自此已離不開人們的生活。從此可見,於上世紀膠袋在短短不足20年之內,已大幅改變了全世界的消費習慣,不過很快地就已經發現了膠袋的問題。

於1997年有海洋研究員於太平洋垃圾帶發現大量的塑膠垃圾包括膠袋和塑膠包裝等,至於最早實施膠袋禁令的國家則是由孟加拉於2002年發布的,原因為孟加拉是長年遭受嚴重水災的國家,膠袋則會在洪水期間堵塞排水系統加劇災難的嚴重性。現時有超過100個國家頒布了相關的立法措施,不過膠袋終歸並非最大的敵人,還是取決於人們看待資源與垃圾的心態與想法。

最早實施膠袋禁令的國家則是由孟加拉於2002年發布的,原因為孟加拉是長年遭受嚴重水災的國家,膠袋則會在洪水期間堵塞排水系統而加劇災難的嚴重性(圖片來源: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