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2020|Halloween為何稱作「萬聖節」 原來中文翻譯有意思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一年一度的萬聖節即將到來,在西方文化影響下,近年中國大陸與台灣各商家皆會推出應景商品,像是稀奇古怪的妖魔鬼怪道具,來裝扮店面。不少幼兒園還會舉行萬聖節化裝舞會,為了準備服裝更成為家長們一年一度的才藝考驗。不過各位有沒有想過,被西方人視為「鬼節」的萬聖節,為何中文被稱做「萬聖」呢?

在西方文化影響下,近年每逢萬聖節中國大陸與台灣各商家,皆會在店內萬聖節相關的應景裝飾。(Facebook@緯來日本台)

「鬼節」Halloween為何譯作萬聖節?

其實這與中文翻譯有很大的關係,萬聖節這個中文稱呼,本應用來稱西方人每年11月1日過的節日All Saints' Day(又稱諸聖節),為基督宗教的傳統節日之一。此一節日的由來與天主教、東正教教會把某些具有非凡品格的信徒封為聖人有關。雖然不少信徒死後被封為聖人,但他們並不為大眾所知,因此教會特地選在諸聖節這天記念所有被教會冊封的聖人與為被封聖的信徒。

不過由於諸聖節前一天晚上活動特別熱鬧,使中文翻譯把「諸聖節前夜」,即10月31日晚上的Halloween,翻成萬聖節,更正確的稱呼應為「萬聖夜」。不過Halloween的字義,也與「聖」有關,「Hallow」是源自古英語的「halwen」,字義與holy相近都是指神聖。在蘇格蘭與加拿大的某些地區,諸聖節仍被稱為All Hallow Mas。

但細究萬聖節的源頭,就會發現這個節日的一開始與基督宗教沒有關係。事實上,早在基督宗教傳入不列顛地區以前,10月31日早已是凱爾特人(Celts)的重要日子-Samhain。凱爾特人為公元5世紀前居住在不列顛地區的原住民,他們信仰德魯伊德教(Druid,其名得自在凱爾特社會享有特殊地位的祭司階層),即基督宗教傳入英倫三島前當地民眾的民間信仰。

凱爾特人的新年

凱爾特的歷法把一年分為兩區,即冬季與夏季。而10月的最後一天,對凱爾特人來說是個白晝變短、天氣開始變冷的日子,同時也代表夏季的結束、冬季即將開始。凱爾特人便把這天視作新的一年,這天需要祭拜太陽神,以慶祝並感謝這一年來的豐收。

由於這天晝夜長短的變化,凱爾特人也相信在10月31日的晚上,生者的世界與亡者所處的空間,兩者的界線會變得模糊。而象徵死亡的神靈Samhain,會帶領鬼魂重返人間找尋替身,以獲得重生的機會。因此這天晚上不僅是惡靈力量最強的時候,還是開啟生者與死者陰陽兩界通道的時刻,生者會不小心就被帶到亡者的國度。對凱爾特人來說,這天除了會焚燒動物的屍體祭祀Samhain外,還會把自己裝扮成妖魔鬼怪的樣子,希望能騙過Samhain與其他的鬼魂。

近年來,每逢萬聖節台灣各地皆會舉行萬聖變裝踩街遊行的活動。圖為新北市政府舉行的萬聖節活動。(Facebook@我的新北市)

另外,為了避免惡靈上門報仇(trick),凱爾特人也會在家門前放置食物,讓邪靈享用。這便是今日萬聖節舉辦裝扮遊行、化粧舞會與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的由來。從華人的角度來看凱爾特人的節日Samhain,比如亡者能夠輕易來到生者的空間、找替身(類似抓交替)等說法,因此常常會拿來跟農曆七月鬼月模擬。

但這個節日,在基督宗教傳入後就發生了變化。為了同化異教,基督宗教便把凱爾特人的除夕夜做了更動。於是把諸聖節訂於11月1日,而凱爾特人的節日,則成為「諸聖節前夜」(萬聖夜)。

萬聖節這天,如何讓孩子的裝扮成為吸引眾人的焦點,許多家長花費不少心力設計孩子們的萬聖變裝服飾。圖中的小孩被父母裝扮成台灣知名的精怪-紅衣小女孩與魔神仔。(Facebook@廖苡辰)

而萬聖節招牌標誌-南瓜燈(Jack- O- Lantern),其由來也與凱爾特人有關,有兩種說法。一是凱爾特人相信在10月31日除夕夜晚上,鬼魂會點着燭火,誘騙生者跟着走。於是凱爾特人便把挖空的南瓜做成燈籠、刻上鬼面來嘲笑邪靈,表示:傻瓜才跟你們走的意思。另一個說法則與愛爾蘭當地的傳說有關,據說有個叫Stingy Jack的人,因為曾跟撒旦惡作劇,所以他死後天堂跟地獄都不願意收留,於是他只好提着用大頭菜做成的燈籠到處遊蕩。後世的人們發現南瓜更適合作為燈籠材料,才演變為今日的南瓜燈。

凱爾特人古老的節日習俗,在受到基督宗教的影響後,隨着歐洲移民新大陸,飄洋過海在美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地落地生根,成為眾多西方國家共有的節日,更通過美國文化的傳播逐漸成為全世界知名的節日。與華人有諸多禁忌的農曆七月相比,西洋萬聖節的變裝和「不給糖就搗蛋」使它成為一個不令人們懼怕的鬼節,無論成年人還是小孩都可以在這一天打扮成不同的樣子慶祝,雖然萬聖節源自凱爾特節慶,但到今日已經成為一個又趣味又好玩的節日。